一代賢相——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謚號“忠武侯”,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在漢朝末年的群雄征戰之中,劉備繼承漢統稱帝,建立了蜀漢。他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來統理軍國大政。
身為主上最為得力的輔佐,諸葛亮把自己身居次位的位置擺得很清楚,他極盡忠誠地完成為人臣子應盡的職分,所有的功勞都歸主上所有,縱使自己才識過人,也從未凌駕于君主之上。而劉備也視其為至為信任的股肱之臣,對他備極尊重。這種君臣間的知遇之交,可謂曠世少有。
章武三年春,先主劉備病情加重,他下詔把諸葛亮召回成都,對他交代了后事。劉備說:“丞相您的德能才略,高于曹丕十倍都不止,您必然能夠興復漢統、安定國家。皇子的才德并不足以持國,他繼位后,勞煩丞相您來輔佐他。如果他能夠體念我們蜀漢的天下是多么來之不易,還肯爭氣的話,您就對他多加教導;倘若他不肯振作,朕授予您廢除他的權力,到時候蜀漢的朝政,就由您來親自統領操持。”
諸葛亮聽到這些話,泣不成聲地說:“臣常念皇上浩浩恩典,常思效法古來圣賢忠誠的志節,只要臣還活著一天,就一定會竭心盡力一心一意地效命、報效于朝廷,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劉備下詔誨勉他的兒子說:“國家大事無論大小,一定都要向丞相求教。丞相對我蜀漢天下的忠誠,是皇天后土所共知曉的,你要把他當成是自己的父親一樣,來尊崇和孝敬。”
后主即位之后,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后來又兼任益州牧,大大小小的政務都由諸葛亮來決斷。為表明自己對朝廷忠誠不二的志節,以及始終位居臣位的態度,諸葛亮曾經對后主懇切地說:“臣家里有800株桑樹、45頃薄田,家人靠這些來生活已經是綽綽有余,至于臣出兵在外隨身的衣食用品,靠著朝廷的俸祿就足夠了,臣并不需要另外去籌措營生的產業,不需要為家里添加任何的財產。希望有一天當臣過世之時,全家上下都不會留下任何多余的衣食財物,而辜負了朝廷的深恩與陛下的厚愛。”諸葛亮過世后,人們發現他的家里果然是如此。
身為輔國的重臣,諸葛亮為蜀漢制定了完善的典章制度,他整飭軍隊、發展蜀漢經濟、強化社會治安、教化社會道德風尚。在他當政的時期,對百姓的教化、政令行文都十分清楚明晰,法令嚴明而又合乎情理,政令峻切卻從未有人感到不平,蜀國上下之人都十分敬畏他的威德。凡此種種,無不歸功于丞相平等無私的愛民之誠。諸葛亮治理蜀漢的時候,百姓生活安定、物資充足,民風純樸厚道。
諸葛亮統帥軍隊賞罰分明,他法令嚴明,言出必信,又非常體恤將士的勞苦,深得士兵們的擁護,使他們都愿意為國家出生入死,甚至慷慨捐軀。他出戰在外無論進與退都很有法度,用兵時進退如風,出兵時軍威赫赫、氣度儼然。在歷史上,人們稱他帶兵“出入如賓”,縱使是在他國,也像是行走在自己的國土上,從未勞擾百姓。所以蜀國的軍隊出行,當地百姓也不會驚恐憂慮。
“功業飄零五丈原”,在諸葛丞相54歲的那一年,他拖著病體,在五丈原和司馬懿的軍隊一直相持了一百多天,其年八月諸葛亮闔然長逝。就在病情很嚴重的時候,他仍然夙興夜寐,親自處理軍務。當時他已經吃不下什么東西了,周圍的士卒見他日漸消瘦,都淚流滿面,不忍心再看下去。
丞相過世后,沉浸在悲慟之中的蜀軍秘不發喪,楊儀率領著軍隊整軍出行,司馬懿決定出兵追擊。蜀軍鼓聲大作,士兵奮勇抗擊,就如同丞相生前統領著他們那樣,以赫赫的聲威,奮勇地拼殺在敵軍的面前。司馬懿被震住了,他不得不領兵撤退,但他無論如何都無法想到,諸葛丞相早已長逝在軍旅之中。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臨終前留下遺囑,讓后人把他安葬在漢中定軍山中,墓地不用太大,容得下一口棺材就夠了,也不要用任何物品來陪葬。他臨終前神機妙算地做好軍政部署,使得敵軍的首領司馬懿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他是“天下的奇才”。諸葛亮過世之后,每逢年節百姓都會自發地去祭拜他,就像祭拜自己的祖先一樣,對他追思與緬懷。
蜀漢的國政得以奠立四十多年的基業,無不仰賴諸葛亮忠心耿耿的操持。朝廷感念他的德政與功勞,為他建立了祠堂,全國上下都去祭拜他。鎮西將軍鐘會征伐蜀國,來到漢川的時候,也特別來到丞相祠堂去祭拜,他下令所有士卒不許在丞相的墓旁放牧砍伐。威德的感化,使得敵軍的首領也由衷地尊敬他。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任著作郎的時候,荀勖等人請他考定整理諸葛亮的遺著。一想到這位忠誠一生的老臣,在危難之時兢兢業業地輔弼國主,那忠勇的精神給予陳壽至深的感動,他細致地整理遺稿,把它分成20篇,記載在《三國志》當中。諸葛亮留下的文集,點點滴滴記錄下許多頒令給臣民屬下的言辭,開誠布公的心和孜孜不倦的教導躍然紙上。他留下的風范遺教,長久地感化著對他懷念至深的子民。
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曾經誠切地勸勉后主效法堯舜,光耀先帝遺德,以承續長守不衰的平明之治。他強調前漢興盛的原因在于“親賢臣,遠小人”,后漢衰微的原因在于“親小人,遠賢臣”,因而應當謹言慎行,虛心接納忠臣的規勸。
孔子說:“雍也可使南面。”這是稱贊他的弟子冉雍的德行能夠堪以重任,來治理一個國家。身為治世的良臣賢相,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在國家最艱困的時候,以為臣的忠義擔起了一國的重任,他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唯恐有所閃失而辜負了先主劉備的托付,辜負了他們以心相照的允諾。
同樣,也正是這位真心相待的知己之主,才鑄就了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義臣,為蜀漢的天下鞠躬盡瘁,耗盡最后的一滴心血。君臣之間知心之交,就如同皓月般持久與真淳。
時隔數代,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澎湃激昂地吟詠著“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數百年、數千年后,多少人捧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而淚落滿襟。這樣的忠義,這樣的至誠,在世代中華子孫的血脈中傳涌。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無論歷經過多少個朝代,每當人們漫步在肅穆的丞相祠堂中,沉痛地感懷追思丞相遺德之時,那句“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絕的余音總縈繞在心懷……
上一篇:一代賢君——大禹
下一篇:世恩教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