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色”的用處
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學生叫原憲,他為人正直,潔身自好。雖然十分貧困,但他安于清貧,從不憂愁抱怨,有時候還彈琴唱歌,自得其樂。
孔子另一名弟子子貢,他能言善辯,交游廣泛,很會經商,也會辦理外交,因此當時非常富有。
有一次,子貢來到魯國,擔任了官職。當他聽說原憲也在這里時,便準備去看看以前的老同學。
子貢坐著高大的華麗的馬車,身著紫紅的內衣,外披潔白的大衣,帶著人高高興興地去原憲的家里。
原憲的家極為簡陋,面積不大,而且是茅草蓋頂。那門窗都很破舊,破瓦做窗,木條就當門軸,窗簾也是破舊的粗布。盡管這樣,原憲依然樂觀。
子貢的馬車到了,可是因為小巷太狹窄,無法通過那高大華麗的馬車。子貢只得和隨員們走下車來,踩著坑坑洼洼的土路,朝著原憲家走去。
原憲聽說子貢來了,便從屋里出來迎接。只見他頭上戴著一頂破舊不堪的帽子,腳上穿著一雙破爛的草鞋,手上拿著的是一根樹枝一樣的手杖。
看著原憲這寒酸窮困的樣子,子貢大吃一驚,也使他心里很生氣:“怎么搞的?竟會如此之窮呢?你也是有學問的人呀!怎么會這樣一貧如洗啊!再說你貧窮,你知道我要來,也總要講禮呀,哪能如此裝束呢?這不是很不顧我的面子么!”
子貢壓住心中的火氣,嘆了一口氣,然后對原憲說:“唉,你是不是有什么病呀?”那語氣顯然是很看不起。
原憲很平靜,他回答說:“我聽說過,沒有錢財稱為貧,學了道理而不去身體力行才叫病。我現在不過是貧窮而已,并不是有病!”原憲說得理直氣壯。
聽了原憲的話,子貢帶著羞愧的臉色倒退了幾步。因為子貢沒想到原憲并不因為貧窮而覺得低人一等。
原憲接著對子貢說:“學習本來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教育也本是為了他人的成長。如果假借仁義去做壞事,裝飾車馬借以炫耀,君子以為這是羞恥的,我一輩子也不愿意這樣去做!”
子貢聽了,滿臉通紅,不知所措。
“愧色”一詞是子貢聽了原憲的一番話后,自己感到慚愧時的表情。它是指羞愧、慚愧的臉色。如:面帶愧色,滿臉愧色等。
上一篇:“惶恐”的由來
下一篇:“打油詩”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