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為貴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和”一向是我們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美德之一,是把握自然、社會、心理等方面運行軌跡的理論概括,也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社會狀態和精神境界。
以和為貴
“和”表達出和睦、和諧、和平、平和等思想觀念,“和為貴”和“貴和”的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最核心的價值取向。古人講“天人合一”,即天人之“和”,指人應懷感恩之心對待自然,遵循宇宙規律,尊重與保護自然,要洞明“和實生物”之道;個人修身養性,要講究“心平氣和”之工;與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和而不流”之則;治理國家,要明晰“政通人和”之理,以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統一。
孔子在論“和”時,提出以“親仁善仁”為基礎。《大學》曾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人們要重視修身養性,“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孔子認為,一個人只有修德之后,才能成為有別于“小人”的君子,才可進入“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境界。《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指出“和為貴”的前提是要“以禮節之”,也就是說要做到制禮守禮,只有“克己復禮”才能“天下歸和”。歷史上作為社會規范與制度安排的“禮”,它的特性有二:其一是“別”,“為禮卒于無別,無別不可謂禮”,以此來避免因無別而造成的利益沖突和社會無序。其二是“和”,“禮”以“和”為貴,是“和”的體現,關鍵要看它是否體現了美好道德和正義原則。
例如,古時的舜與人為善,德澤眾生。親賢人,遠佞人;廣開言路,傾聽民眾呼聲而立誹謗之木(今演變為華表)。他曾耕于歷山,把肥沃的土地讓給他人;漁于雷澤,把經營好了的漁場讓給他人;帶動河濱制陶的工匠精心制作,不粗制濫造;推行以和為貴的方略,以德感化三苗,使他們棄惡從善。正因為他謙恭禮讓、誠信仁德,使百姓都受到感化,人們都自覺地遵守社會道德,以致其“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開創了政治清明、千邦合和的太平盛世。
中和大本
古人有“中和”一詞,《中庸》中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儒家的誠意正心、修齊治平是由內及外、由吾及彼、由人及物、由近及遠的進路,強調的是由個人修己,終至天下太平。如果人人都能夠不斷提高道德水準和完善人格修養,做到“文質彬彬”“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舉止有節,行為有度,進退有矩,那么整個社會必將出現和諧、祥和的局面。
“致中和”講的是適度、恰當、平衡與協調。《周易》中說:“保合大和,乃利貞。”意思是要陰陽合德,才能四時協調,萬物生長,長治久安。北宋哲學家張載說:“仇必和而解。”意思是人與人之間要努力做到使沖突化解、斗爭解除、戰爭消弭,表達出和平的愿望。他在《西銘》中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大意是說,人是天地所生,藐然介乎天地之中。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氣構成了人的身體,天地之間的主導便是人的天性。
和諧是一種規律,是萬物都固有的規律,保持與否,關系著他的成長或變異;和諧是一種境界,不同的人之間,不同的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相互均衡,從而實現和諧統一,自然萬物都以和諧為生、為美;和諧建立于道義的基礎之上,是一種長久和永恒,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與博大胸懷。
和而不同
古人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能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茍同;小人盲目茍同,但不能與人和睦相處。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和而不同”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的,是對多樣性的堅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間的并存與交融,相成相濟,互動互補,使萬物生生不已。“同而不和”則不然,它旨在排斥異己,消滅差別,這種單一性傾向,最終必然導致事物的發展停滯直至滅亡。
換句話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即說君子莊重自持而不與人爭勝,合群而不結黨。君子守著正道,修養心性,懂得中庸平和之道,當然心胸坦蕩,能與人和睦相處,而不會結黨營私;小人則與此相反。君子通達事理,有自己的見解和處世原則,故能泰然處世,能與大眾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不會盲目茍同;小人不明事理,缺乏自己的見解和處世原則,容易人云亦云,結黨營私,盲目附和,所以無法與大眾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
例如,春秋時的齊景公聽信梁丘據諂媚之言,對眾臣說梁丘據和他最為和諧,晏子說:“臣不是這樣看。梁丘據無端夸獎主公,你們之間只是‘同’,而不是‘和’。和諧就像做羹湯一般,用各種調料,經攪拌糅合使味道適中,淡則加料,濃則加水,如此方能食之味佳。君臣之道也該如此,君主正確的,臣子應極力維護;君主不對的地方,臣子也應指出來,以正過失。這樣,國家才能安定,政事才沒有失誤。梁丘據為討主公歡心,不問好壞,始終和主公保持一致,這是‘相同’,怎么是‘和諧’呢?這樣對主公、對國家有什么益處呢?聽他之言,如同在水里加水,談不上什么味道。又好比琴瑟,只彈一個聲音,沒有人會去聽它啊。”晏子從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論證了“和”與“同”的本質區別。君臣應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各自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達成“和”,才是國家政治的應有狀態和理想境界。
“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與堅持己見的操守,互相取長補短,不趨炎附勢,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故和而不同。“和而不同”體現的是冷靜、明智和分析,不同流合污、眾醉獨醒、超然獨立的狀態,讓人想到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不像隱士,他不管在哪里,都能本著中庸平和之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展現的是堂堂正正、寬宏大度的風范。“同而不和”反映的是無法包容、心胸狹窄。愈是無法包容的人,愈難與人和平共處,愈是要求別人必須與他一致,否則他就要結黨斗爭。其實黑幫、亂黨、惡勢力都是以一些共同特征,透過認同、嚴格控制發展起來的。所以說,小人相交,必為共同謀利,依附強權,各懷損他利己之鬼胎,故同而不和,壓抑不同意見,排斥異己。孔子將事事茍同、不講道德原則的人稱之為“鄉愿”,“鄉愿,德之賊也”,指出小人、偽君子定然是為眾人所唾棄的。他講判斷一個人的德行“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應以善惡道德標準為依據”。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能妥協的。
當今社會,有人常把“好好先生”看成和事佬,隨大流,中間派,不太好,也不壞。細想下去就是不堅持原則的人和事,但口頭上又很圓滑,我們認為總比直接做壞事的強一些,也就習以為常,見慣不驚,麻木了。其實“好好先生”連一般人的道德標準都不如。嘴上說的是一套,實際做的卻是另一套,與人相處非常圓滑。這種人你要批評他又找不到好的理由,問題更嚴重的是,那些“好好先生”到處討好、奉承他人,所作所為迎合時尚,屈從風俗(同乎流俗,合乎世污),這些人往往還很受歡迎,表面上忠實,實際上自私自利,不講原則。
和以強國
國家要強盛,至關重要的是這個國家的領導集團的人們必須緊密團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而合力奮斗。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高位重,對此心中很是不服,他說:“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憑言詞立下功勞,他的職位卻在我之上。再說藺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自己的職位在他之下!”揚言“遇見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藺相如聽到這些話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愿跟廉頗爭高論榮。過了些時候,藺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就掉轉車子避開他。
于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齊規諫說:“我們離開親人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現在您與廉頗職位相同,廉將軍口出惡言,您卻害怕他,躲避他,這太過分了。就是普通人對這種情況也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回答說:“廉將軍不如秦王厲害。”藺相如說:“以秦王那樣的威勢,我藺相如卻敢在秦國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藺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偏偏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對趙國用兵,只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啊!如果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后啊!”藺相如的話傳到廉頗耳中,他深受感動,遂脫去上衣,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說:“我是個粗陋卑賤的人,想不到大人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從此兩位國家重臣相互尊敬,和睦相處,成為生死與共的朋友,使趙國強盛一時,這一將相和的故事也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典范。
和以興家
人們常說家和萬事興,可見和睦、和諧首先要從家庭做起。因為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或細胞,如果家庭祥和穩定,不僅可以使家庭興旺發達,家庭成員幸福安康,也會促進社會的穩定、文明、發展。
有一對夫妻常常吵架,看著別人家和樂,他們也很羨慕。有一天,愛吵架的妻子去請教鄰居,鄰居對她說,我們家都是壞人,你們家都是好人。愛吵架的妻子不知所以,對方看她沒聽懂,就對她說,比如在我們家,剛好我給我先生倒杯茶,放在桌上,我先生走過去不小心把茶杯撞倒了。他馬上會說:“對不起,對不起,把你的好意給搞砸了。”我也會對先生講:“先生,是我沒把茶放好,是我不對。”彼此都是先想到自己不對,在那里搶著認錯,搶著擦桌子,不但沒有發生爭吵,反而更加親和。
修身才能齊家。修身要從哪里做起?要從改掉自己的缺點開始,如果多從自己身上找到不足,多發現對方的長處,相處起來就會和諧。如果自己很傲慢,把自己看得一貫正確,把對方看得一無是處,對方肯定會有抵觸情緒,這個家就齊不了。所以,只有對家庭成員懷著深深的愛,在出現矛盾或分歧的時候,自己首先反省自己,檢討自己,多多原諒對方,理解對方,“各自責,天清地寧”,家庭才會溫馨、和諧、幸福。
千百年來,“和為貴”“與人為善”“仁者愛人”等觀念,都滲透于歷史上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成為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原則。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順應歷史潮流,中國提出了建立“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在這關鍵的歷史時刻,必須復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尊重人性并建立人與人之間普遍的關愛,才能擁有光明的未來,才能與天地自然和諧共處。
上一篇:仁者大勇
下一篇:儉以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