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儒家
春秋末由孔子創立而崇奉孔子的重要學派,先秦時百家爭鳴中的重要一派。《周禮·天官》:“儒以道得民”。鄭玄注:“儒,諸侯保氏”(掌教貴族子弟的教官)。又注:“師儒”之:“鄉里教以道義者”。故儒本為教人以道德學問的教官。后以其講求道德、學問之意而成為孔子學派的專稱。其主要內容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崇尚“禮樂”、“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忠、孝等倫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身養性。戰國時期,儒家分為8派,互相論戰,其中主要是孟子和荀子兩派。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學說被歷代封建統治者視為正宗,并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主流。為適應各個時期封建統治者的需要,歷代儒家總是從孔子的學說中演繹出各種應時的學說來,如兩漢的經學及讖緯之學、魏晉的玄學、宋明的理學、清代的漢學和宋學等。但儒學一直是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哲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一直在儒家內部進行。董仲舒、韓愈、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人主要繼承孟子唯心主義思想;王充、柳宗元、劉禹錫、張載、陳亮、葉適、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人主要繼承荀子唯物主義思想。兩方面對孔子學說均各有所取,共同奉為圣人。五四運動前后,隨著封建社會的衰亡,儒學作為獨尊的統治地位才最后結束。儒家思想統治中國2000多年之久,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對陶冶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都作出過光輝的貢獻。但隨著封建社會的日趨沒落,便越來越顯示其消極作用的一面。其中既有糟粕,更有精華,必須予以正確的批判繼承。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佛教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要事·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