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以養德
克勤克儉,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修身齊家治國的傳統美德之一?!渡袝氛f:“惟日孜孜,無敢逸豫?!薄蹲髠鳌芬耪Z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薄吨芤住诽岢觥皟€德辟難”。古人認為能否做到勤儉是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勤儉有助于防患于未然,不可輕忽??梢?,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非常重視勤儉。
儉以治國
《尚書·大禹謨》中的“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意思是在國事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古代開明之君都是這樣做的。堯、舜、禹對天下大事都是盡心盡力,堯看到有人挨餓受凍認為是自己的過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們擁有天下,生活卻十分儉樸,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為天下人做出崇尚儉德的表率。
在先秦諸子之中,墨子以樂于過類似苦行僧的生活而聞名。他反對驕奢淫逸、靡費財務,提倡節儉。墨子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碧拼笤娙死钌屉[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笨v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所以中國歷代有作為的皇帝都十分重視節儉,這也是今人應該遵從的一種美德。
南朝宋的開國國君劉裕,年輕時家境清寒,為生活不得不出外謀生。劉裕辭別家人,穿上新婚妻子親手縫制的粗布衫褲,到新洲幫人收割蘆葦以換口飯吃。一連數天,頂著太陽揮汗工作,新的衣裳很快就破爛不堪,辛苦賺來的血汗錢也只能勉強維持生活。后來,劉裕穿著這身破衣投身軍旅,憑著戰功,得到晉升,之后當上了南朝宋的皇帝。
劉裕登上皇位后,并沒有忘記年輕時的貧寒日子,他將破爛的粗布衫褲收藏起來,并常告誡子孫說:“我保存這套粗布衣褲,就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當年。后代子孫如果有奢侈不知節儉者,一定要家法嚴懲?!庇捎趧⒃ь^崇尚儉樸,使得東晉以來浮夸奢侈的社會風氣得以改變。
宋孝宗趙昚是南宋第二位皇帝,他以身作則,崇尚節儉,史稱宋孝宗“性恭儉”,就是恭謹儉約的意思。宋孝宗在即位之初,日常生活的花費很少,常穿舊衣服,不大興土木。平時也很少賞賜大臣,宮中的收入多年都沒有動用,以至于穿錢幣的繩索都腐爛了。
宋孝宗說:“我在其他方面沒有太大的作為,只是能夠節儉。”他經常告誡身邊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風俗的表率,應該修養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風俗。”宋高宗稱贊他“勤儉過于古帝王”。
宋孝宗崇尚節儉,勵精圖治,使南宋出現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儉以養德
諸葛亮在《誡子文》中提到“儉以養德”。節儉首先需要節制自己的欲望和貪念,這樣才能保持節操,培養德行,所以自古有德之士莫不推崇“儉以養德”。《左傳·莊公二十四年》中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意思是: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所以更不可以不節儉。
晏嬰是春秋時齊國的名相,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輔佐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四十余年,堪稱是“三朝元老”。
晏嬰雖然身居相國的高位,生活卻非常儉樸,一件狐皮袍子一穿就是三十年,不僅自己不講究吃穿,還嚴格要求家人不穿絲綢,不戴昂貴首飾。齊景公十分器重晏嬰,多次封賞,但都被他拒絕。晏子認為,上位者應該以身作則,才能領導百姓,改善社會風氣。
齊景公看晏子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地勢低洼、潮濕狹小、臟亂嘈雜、塵土飛揚,不是一個良好的住所,便想幫他換一所干爽安靜的新屋。晏子不肯接受,委婉地辭謝,說:“我的祖先世代居住在這里,我還擔心才德不足,沒有資格繼承這所房屋,因此能住在這里我已經很滿足了。而且這里靠近市場,早晚出去買東西都很方便,又可以多了解民情,實在不敢再勞煩君王為我另建新屋?!?/p>
齊景公聽了,笑著問:“你住在市場邊,一定知道什么東西貴?什么東西便宜了?”當時,景公喜怒無常,濫用刑罰,被砍斷腿和腳的犯人很多,因此市場便有了專門賣假腿義肢的商人。晏子想借機勸諫景公,便說:“假腿貴,鞋子比較便宜。”景公一聽,有如當頭棒喝,從此減輕刑罰。
晏子以高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崇尚節儉,反對奢華,對后世影響極大。司馬遷非常推崇他,發出了“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的由衷贊嘆(管仲以奢華名世,提晏子節儉時,與管仲比,似乎不太合適!)??鬃右卜Q贊他:“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遼圣宗時期的張儉,舉進士第一。個性端正誠實,生活儉樸,穿的是粗布衣,吃飯只求填飽肚子,不講究色香味。有一年冬天,天氣嚴寒,他在便殿奏事,興宗見他穿的衣袍十分破舊,就密令身邊的侍衛,悄悄地用火夾在他的衣服上穿洞做記號。一年四季,張儉都穿著這件舊袍上朝,不曾換新。興宗十分感動,問張儉原因。張儉回答說:“這件袍子我已經穿了三十年了,現在還能穿,何必換新呢?”當時的人生活奢靡,不知節儉,張儉在相位二十余年,注意清廉儉樸,以身作則,社會風氣因而逐漸改善。
宋仁宗時的張文節,雖位居宰相,俸祿不少,但生活節儉。別人譏笑他沽名釣譽,他也不在意。親友規勸他要稍微隨俗一些,張文節嘆氣說:“我現在的薪俸,即使全家錦衣玉食,還辦不到?只是從節儉到奢侈容易,從奢侈回到節儉很困難。我現在的薪俸哪能永久?生命哪能長存呢?一旦有了變化,家人已經習慣奢侈,不能立刻回到節儉,一定會失去生活依靠。倒不如不管我做不做官,活著或死了,家人的生活永遠保持不變呢!”
儉德辟難
《周易·否》中的“君子以儉德辟難”,大意是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這句話一方面是闡明儉樸的德行能夠防止奢靡腐化等行為;另一方面,在面臨危險的時候,具備儉樸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險?!吨芤住芬粫浅>哂修q證思維,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順與不順、通與不通之時。不順不通就要修身養德,不能過分彰顯自己,這樣才能渡過難關。
叔向是晉國的貴族,因為擁戴晉侯有功,所以受到晉侯的器重,有一天他去見晉國的上卿韓起,韓起就向他抱怨自己的困境,叔向聽了之后反而向他恭喜,這讓韓起很不能接受。韓起說:“我有卿的名號,卻沒有卿的待遇,以我目前的財力,是沒辦法跟卿大夫們應酬交往的,所以我很困擾,而你卻恭喜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叔向說:“從前我們晉國也有一位上卿名叫欒書,他連一個上大夫的俸祿都比不上,家里祭祀的器具也不齊全,他卻能弘揚美德,遵守法制,使他揚名于諸侯之間,諸侯們都愿意親近他,戎、狄等外邦順服他,他把晉國治理得有條不紊。雖然他把晉厲公殺了,但是沒有人指責他,反而赦免了他的罪。他的兒子驕縱奢侈,貪贓枉法,本來應該受到國法的制裁,但是因為晉人感念他的恩澤,所以最后讓他的兒子全身以終。他的孫子,不再學他父親的行為,而想學習祖父﹙欒書﹚的行為,卻落得一個流亡國外的下場,并不是他有什么重大的罪行,只是受他父親的拖累。”
“還有一位名叫郄﹙音‘細’﹚至的,他的財富幾乎是晉國公室的半數,三軍中有一半的將領是他的家族,靠著財富和恩寵,在晉國過著驕奢的生活,結果郄至陳尸在朝堂之上,他的家族也在絳這個地方被消滅。想想看,他們郄家出了五位大夫、三位卿相,是何等的顯赫,卻在一日之間全被殺光,而沒有一個晉人感到悲傷,為什么呢?就是他們為富不仁,貴而無德,因此有這樣的災難?,F在你有欒書一樣貧困的環境,正是你建立美德的機會,所以我才向你恭喜,如果你只擔心沒有財富,而不擔心建立德行,那么我連吊喪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恭賀你的時間?!?/p>
韓起聽了之后,立即叩首下拜說:“如果不是你,我將會走上死亡之途,而且我的家族也會受到傷害,所以你不但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是我們家族的恩人呀!”
可見,節儉是關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所以,古人經常用“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來訓誡子孫。人想過好日子本無可厚非,但是過于奢華是不可取的,而且人對物欲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商紂王用了一雙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他看到了紂王的貪欲一發將不可遏止。所以,節儉有助于抑制過分的欲望,是古代君子推崇的一種美德。
在這樣的道德基礎上,古人有很多節儉度日、輕財重德的典范故事。北宋范仲淹幼時家貧,在醴泉寺求學時,靠啖粥苦讀考中進士。他為官后生活仍然十分儉樸。盡管他后來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薪高祿厚,仍是衣僅求溫,食僅求飽,終其一生,也未建一座像樣的宅第。他的俸祿,大多用來周濟寒士貧民。
與范仲淹同時代的司馬光,為官四十余載,位至尚書佐仆射兼門下侍郎(宰相),他卻“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平時布衣素食,十分儉樸。除了薪俸之外,從不收取非分之財。司馬光的宅第簡陋,僅可蔽風雨。由于夏日酷熱難當,司馬光便在家中挖地丈余,以磚砌成地室以避暑,被京城戲稱為“王家鉆天,司馬入地”。由于他的俸祿多用于救助親友,為官多年只有薄田三頃,妻子死后,無錢安葬,只好賣地以置棺。他“典地葬妻”的故事一直被傳頌至今。
《訓儉示康》一文就是司馬光為告誡兒子司馬康崇尚節儉而寫的。文章中司馬光用自己、古人和本朝人的事跡為例闡明:歷行節儉就能直道而行,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奢侈豪靡則會招致災禍,敗家喪身。司馬光的兒子,在他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都為人廉潔,生活儉樸;即使外人不認識,但是僅憑言行舉止,就知道是司馬光家中的人。
儉以愛民
古人不僅把節儉作為修身養德的重要美德,還在實踐中以身作則,節儉愛民,造福于黎民百姓和國家社稷。
被史家稱為晉朝第一良吏的吳隱之,一生堅守德行節操,清正廉潔、勤政愛民,位至光祿大夫。
吳隱之家中貧困,每天粗茶淡飯,但他從來不吃不該自己得到的糧食。尚書令謝石曾經請吳隱之做衛將軍主簿。吳隱之要嫁女兒時,謝石知道他貧寒樸素,嫁女兒一定會草率從事,陪嫁很少,于是命令挪用廚賬幫助吳隱之為女兒操辦婚事。謝石的使者到吳隱之家后,發現婢女正牽了狗要出去賣,除此之外沒有籌辦一點陪嫁。
吳隱之后來被召入朝廷,歷任中書侍郎、國子博士、散騎常侍、著作郎、御史中丞等職,雖然身居高位,但他始終保持清廉儉樸的操守。家中冬天沒有被蓋,有一次洗了衣服,只有身披棉絮以御寒,日常依舊辛苦勞作,同貧寒百姓沒什么兩樣。在郡中做官時,其妻子還要自己去背柴草。而他將自己所得的俸祿全部分給了需要救濟的親戚族人。
當時廣州嶺南一帶依山靠海,奇珍異寶極多,一箱珍寶就可以供幾代人享樂,但那里瘴氣泛濫,百姓困苦不堪,沒人愿意去做官,派去的官吏也大多只顧自己貪污斂財,不管百姓死活。朝廷想革除嶺南的弊病,于是在隆安年間,將吳隱之派往廣州,任其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兼平越中郎將。
離廣州二十里遠的地方叫石門,這里有泉水叫貪泉,喝后會讓人貪得無厭。吳隱之到廣州后,對他的親人說:“不見泉水也會有貪念,關鍵在于能夠保持自己的心志不亂,到了這里會使人喪失清白的原因我知道了?!庇谑莵淼截澣叄ㄆ鹚畞砗攘讼氯?,并賦詩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币馑际?,人們說喝了這里的水會讓人貪圖金銀財寶,但我想假如讓伯夷和叔齊這樣的高潔之士喝了,始終也不會改變他們的操守的。吳隱之借此也是表明了自己堅守清白的決心。
吳隱之在廣州更加砥礪自己清正的節操。日常吃的是青菜和干魚,幔帳、器用和服裝都讓外庫代為辦理。有人說他這樣是不是太做作了,可他始終不為所動。有手下人給他送魚時,總是剔除骨刺只留魚肉,吳隱之覺察到他的用意后,責罰并開除了他。
吳隱之在任期間,廣州改觀很大,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元興初年,皇帝下詔說:“孝順的行為篤行于家門之內,清正的節操砥礪于風霜之中,這實在是不容易做到的,而又是君子最美好的德行。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吳隱之孝順友悌超過常人,俸祿分給九族,自己卻清廉儉樸,節儉到以干魚為食。他身處物欲之地,而能不改變操守,享有鏤金之富,而家人卻不更換服飾。他革除奢侈務求節儉,令南域改觀,朕嘉獎他,可以進封稱號為前將軍,賞錢五十萬,糧食一千斛?!?/p>
史書中贊曰:“吳隱之酌水以勵精,晉代良能,此焉為最。”稱贊他是晉朝第一良吏。唐朝的王勃在名篇《滕王閣詩序》中贊嘆道“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意為像吳隱之這樣清正廉潔的人,即使喝了貪泉之水也不會變得貪濁;后人為了紀念吳隱之,在當地立了一塊“貪泉碑”。明朝時還建有吳隱之祠,門上有匾“清風萬古”,對聯曰:“清擬夷齊,百世聞風頑懦起;績留嶺海,一詩厲操士民思。”
義熙八年,吳隱之告老請求退休,皇帝下詔準許,封賞優厚,授其為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賜錢十萬、米三百斛。去世后,追贈其為左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
吳隱之一生堅守清正不貪、節儉樸素的操守,是位有德有為的官員,他屢次受到朝廷褒獎,常常受到皇帝優厚的賞賜和顯貴的贈封,當時的清正廉潔之士都以他為榮,他的兩個兒子及孫子也都繼承了他的遺風,很有德行。他的德行足可以垂范后世,不論是做官還是立身做人都需要這些美德。
節儉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提倡并保持下來的傳統美德,影響著所有中國人的行為。在物質財富相對豐富的今天,戒奢從儉仍是值得我們崇尚的道德修養。節儉,有助于一個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也是一個人事業有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有的人片面提倡消費,把物欲橫流視為天經地義,引誘著越來越多的人不自覺的奢侈和浪費,甚至墮落為貪污受賄的犯罪分子。所以,我們更應該培養好節儉這一美德。節儉的人,無欲無求,于己無愧,不為物欲所羈絆。很難想象,一個窮奢極欲、揮金如土的人會有崇高的理想和吃苦的精神??v觀古今,凡是留名青史的人,都是擁有節儉這一種崇高美德。
經濟越發展,我們越有責任繼承克勤克儉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不僅是對有限資源的珍惜,更是我們養心育德的需要,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會繼續發展。
上一篇:以和為貴
下一篇:君子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