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湛若水》人物故事小傳
湛若水(公元1466—1560年)字元明,明增城(今廣東增城)人。官至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為明代理學家,曾與王守仁同時講學授徒,而又在學術(shù)觀點上自立門戶,與王并稱“王湛之學”。有《春秋正傳》、《甘泉新論》、《湛甘泉集》等。
〔正 史〕
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五年舉于鄉(xiāng),從陳獻章游,不樂仕進。母命之出,乃入南京國子監(jiān)。十八年會試,學士張元禎、楊廷和為考官,撫其卷曰:“非白沙①之徒不能為此。”置第二。賜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時王守仁在吏部講學,若水與相應和。尋丁母憂,廬墓三年。筑西樵講舍,士子來學者,先令習禮,然后聽講。
嘉靖初,入朝,上經(jīng)筵講學疏,謂圣學以求仁為要。已,復上疏言:“陛下初政,漸不克終②。左右近侍爭以聲色異教蠱惑上心。大臣林俊、孫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為寒心。亟請親賢遠奸,窮理講學,以隆太平之業(yè)。”又疏言日講不宜停止,報聞。明年進侍讀,復疏言:“一二年間,天變地震,山崩川涌,人饑相食,殆無虛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時③而后親賢之訓,明醫(yī)不以深錮之疾而廢元氣之劑。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華,以裨圣學。”已,遷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作《心性圖說》以教士。拜禮部侍郎。仿《大學衍義補》,作《格物通》,上于朝。歷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南京俗尚侈靡,為定喪葬之制頒行之。老,請致仕。年九十五卒。
若水生平所至,必建書院以祀獻章④。年九十,猶為南京之游。過江西,安福鄒守益,守仁弟子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來,吾輩當憲老⑤而不乞言,慎毋輕有所論辨。”若水初與守仁同講學,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為宗,若水以隨處體驗天理為宗。守仁言若水之學為求之于外,若水亦謂守仁格物之說不可信者四。又曰:“陽明與吾言心不同。陽明所謂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謂心者,體萬物而不遺者也,故以吾之說為外。”一時學者遂分王、湛之學。
湛氏門人最著者,永豐呂懷、德安何遷、婺源洪垣、歸安唐樞。懷之言變化氣質(zhì),遷之言知止,樞之言求真心,大約出入王、湛兩家之間,而別為一義。垣則主于調(diào)停兩家,而互救其失。皆不盡守師說也。懷,字汝德,南京太仆少卿。遷,字益之,南京刑部侍郎。垣,字峻之,溫州府知府。樞,刑部主事,疏論李福達事,罷歸,自有傳。
蔣信,字卿實,常德人。年十四,居喪毀脊。與同郡冀元亨善,王守仁謫龍場,過其地,偕元亨事焉。嘉靖初,貢入京師,復師湛若水。若水為南祭酒,門下士多分教。至十一年,舉進士,累官四川水利僉事。卻播州士官賄,置妖道士于法,遷貴州提學副使。建書院二,稟群髦士其中。龍場故有守仁祠,為置祠田。坐擅離職守,除名。
信初從守仁游時,未以良知教。后從若水游最久。學得之湛氏為多。信踐履篤實,不事虛談。湖南學者宗其教,稱之曰正學先生。卒年七十九。
時宜興周沖,字道通,亦游王、湛之門。由舉人授高安訓導,至唐府紀善。嘗曰:“湛之體認天理,即王之致良知也。”與信集師說為《新泉問辨錄》。兩家門人各相非笑,沖為疏通其旨焉。
《明史·湛若水傳》卷二八三
〔注 釋〕
①白沙:白沙子,陳獻章的別號。②漸不克終:這樣發(fā)展下去不會有好的結(jié)果。克,能。③屯否之時:屯否,《易》二卦名。屯,謂艱難。否,謂隔塞。后因以喻時世艱難。④獻章:指其師陳獻章。⑤憲老:仿效老者。
上一篇:《清文宗皇后鈕祜祿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清文宗皇后鈕祜祿氏》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潘岳》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潘岳》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