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輪船招商局
中國清朝后期創建的第一家官督商辦的近代企業。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倡導籌辦。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的航運勢力橫行于中國沿海和江河,使一向運輸漕糧的舊式航運業遭到嚴重破壞。為確保國需民用,免受洋人掣肘,李鴻章招致辦理海運多年的朱其昂商議,試辦新式航運業,于1872年11月在上海正式成立輪船招商局,性質為官督商辦,先借官款制錢20萬串,并招商集股。然而,由于招商局要與外國航運勢力競爭,風險較大,很多商人寧愿把錢投于洋商,而不愿意投向招商局,致使招商局集股困難重重,半年實收僅18萬余兩,加之朱其昂業務不熟,經常吃虧受騙,浪費嚴重,招商局一開始即陷入困境。1873年6月,李鴻章羅致熟諳航業的大買辦唐廷樞為招商局總辦,在集股和經營方面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很快集股近百萬兩,逐漸開拓了局面,業務有了長足進展,并在天津、煙臺、福州、廈門、廣州、漢口、香港、長崎、橫濱、神戶、新加坡、呂宋等19個國內外重要港口設立了分局。1877年,在清政府支持下以白銀220萬兩購買了美商旗昌輪船公司全部舊輪船和其它設備,有輪船25艘,共2.7萬噸位,盈利頗豐,招商局業務達到頂盛。接著,唐廷樞又自辦了中國近代第一家保險公司——仁和水險公司。但在以后的中法戰爭中,局主持人辦理失當,李鴻章于1885年派盛宣懷接任唐廷樞。之后,由于唐廷樞、徐潤等實力人物離開招商局,撤走了股金,招商局資金吃緊,不得已以局產為抵押向英國匯豐銀行借款30萬鎊,原訂10年為期,但到期不但未還,又續借了20萬鎊,致使產權逐步落入外人之手,業務經營開始衰退。進入中華民國時期,業務仍無起色,1924年改為股份公司,1930年國民黨政府將該局收歸國有,1932年劃歸交通部。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貨幣思想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近代買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