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貨幣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家對貨幣、貨幣流通和貨幣制度的觀點或主張。貨幣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是與貨幣的產生和發展密切相連的。中國的貨幣產生于夏商時期,當時的貨幣主要是天然海貝。到春秋戰國時期,金屬鑄幣大量出現并廣泛流通,貨幣思想逐漸完善,其內容涉及商品、貨幣、價值、價格以及貨幣購買力等各方面,出現了貨幣子母相權論、輕重理論以及以輕重理論為重點的較完整的一套管子學派的貨幣思想,貨幣金屬論、貨幣名目論以及貨幣數量論思想也有了明顯的表現。管子貨幣思想闡述的一般原則是:“夫物多則賤、寡則貴”(《國蓄》)。《管子》還明確指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故善者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同上),并由此提出了貨幣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工具,必須由國家管理貨幣的論點。此后,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貨幣思想也不斷發展完善。如西漢時期的賈誼提出的“法錢”概念特別是“禁銅七福”論,要求由封建王朝壟斷主要貨幣材料——銅的主張,極大地影響著封建國家的貨幣政策;桑弘羊提出統一五銖錢制度,為封建國家統一貨幣制度確立一條重要原則;唐代劉秩將賈誼的“禁銅七福”論發展成包括照顧商人利益的“禁銅四美”論;北宋沈括提出以貴金屬金銀為幣,利用類似信用貨幣的鹽鈔代行貨幣職能的主張,都是中國古代貨幣思想的結晶。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諦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輪船招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