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繼昌隆絲偈
中國近代第一家使用新式機械制絲的繅絲廠。創辦人陳啟沅(1825—1905),廣東南海人,祖輩以農桑為業。他曾于1854年去南洋各國考察,在安南和暹羅看到法國式的“機械制絲產品精良”,遂決心創辦工業,用新法繅絲。1873年回國后即在家鄉南海簡村辦起繼昌隆絲偈,最初采用鍋爐熱水蒸汽煮繭,代替手工繅絲的炭火煮繭,稍后又“用蒸汽發動機制作”,采用蒸汽動力和傳動裝置,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由舊機器繅絲“每一名工人可管絲口10條”提高至60條,“上等之婦可管至百口”。且新法繅絲粗細均勻,絲色潔凈,彈性較大,售價也高于手工繅絲的1/3。因而,繼昌隆絲偈一出現,即受到絲業手工業者的反對。到19世紀80年代初,因蠶繭欠收,絲廠增多,手工業者即聚眾圍攻絲廠并搗毀了一家絲廠,繼昌隆也不得不遷往澳門。80年代以后,在繅絲業中,效率較高的繅機逐漸代替了手繅機,陳啟源設計的一種半機械化小繅機也一度為廣大手工業者所接受,但中國近代的機器繅絲工業也沒有興旺起來。到20世紀30年代,廣東繅絲工業一片衰落景象,繼昌隆絲偈也幾經轉手一蹶不振,最初的廠址也恢復為原來的陳氏住宅。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經世致用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羅布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