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嘉峪關
明長城西端的終點關隘。在甘肅嘉峪關市西南嘉峪關山麓,故名。東近酒泉,西鄰玉門,北枕黑山,南倚祁連,正當中原通往大西北和中亞的通道,戰略形勢極為險要,故素有“河西重鎮”、“中外咽喉”之稱。據載,明洪武五年(1372)建土城,平面略呈梯形,周長733米,高11.7米,面積33500平方米,設東西二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外有甕城回護。門上城樓雄峙,氣勢壯觀,各樓三層五間式,四周有廊,單檐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墻中設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可達城頂。西面城垣凸出,中間開門,門額刻“嘉峪關”三字。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西有磚砌羅城,東、南、北三面土筑圍墻,連結長城,城外有城,重關重城,成并守之勢。西門外一里處有石碑,上刻“天下雄關”四字;東甕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游擊衙門府一座,均為清代所建。嘉峪關的地勢險峻,且風景嬌嬈。雄偉的關城高踞于海拔1700余米的叢山之上,巍峨的長城,從祁連山迤邐東來,抵關下又北折東去,伸展在茫茫的戈壁灘上,明代修建關城以后,嘉峪關風光為之一新。著名的“肅州八景”,就是以嘉峪關為主體的八個風景點。愛國志士林則徐《出嘉峪關感賦》:“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啼。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頭只見一丸泥?!标P山的壯麗,激發著詩人的愛國熱情。新中國成立后,經多次修葺,雄關更為壯觀。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商戰理論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四大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