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周公廟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稱叔旦。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因其封地在周(今陜西鳳翔縣),故稱周公。助武王滅商,建周。成王死后,武王繼位,因年幼,周公攝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聯合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親率大軍東征,經三年戰斗,取得勝利。攝政七年,還政成王,以臣身份,輔佐成王。繼續實行分封制,營建雒邑(今河南洛陽市)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主張“明德慎罰”天下大治。其言論見于《尚書》。薨后謚曰元,用天子之禮附葬文王之側,魯國建太廟奉祀,魯滅,廟遂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追封為文憲王,重修周公廟,亦稱之圣廟,在今山東曲阜縣城東北1公里漢靈光殿舊址。后歷代增廣,面積75畝,殿廡近30間,元圣殿殿門五間,綠瓦覆頂,彩繪梁柱。殿中神龕原有周公、伯禽塑像及貼金人像,廟內現存自唐迄清歷代碑刻多塊,著名的有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御制碑書《文憲王贊》及清代《金人銘》碑等,甚為名貴。又陜西岐山縣城北7.5公里鳳凰山麓也建有周公廟。相傳《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岡”,即指此地,原為周公故宅,后改建為祠廟。始建年代不詳,唐代已有,由山門、廡廊、戲臺、獻殿、寢殿等組成。內有唐、宋以來歷代碑刻數十通,其中以唐大中二年(848)敕賜潤德泉答詔和鳳翔節度使崔琪奏狀、謝表刻石和韓愈、蘇軾題詩最佳,周廟三面環山,林木掩映,有楸、柏、槐、楊等參天大樹,更添古老蒼勁之貌。此外古都洛陽也建有周公廟。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軍事文化·吳越之戰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哲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