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哲學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人類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古代哲學可以追溯到原始的陰陽說和五行說。陰陽說與五行說開始以理論思維的方式掌握世界,并可說有了樸素辯證法和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因素。中國古代哲學自誕生以來,經過夏、商、西周時期的發展,到了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可以說進入了百花盛開,空前繁榮的時期。之后,秦統一中國,漢代儒家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印度佛教的傳入,中國佛教哲學和道教哲學先后產生,各種哲學思潮相互斗爭又彼此吸收,起伏張弛,形成了一條中國哲學發展史的長河。中國哲學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先秦哲學。到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紛紛創立獨特的哲學體系,就一些基本問題展開激烈的論戰。當時的百家爭鳴主要是圍繞“天人”、“名實”之辯來展開的。秦漢以后的中國封建社會的哲學文化作為一個大的階段,其中又可劃分為幾個小的階段:秦漢至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前期;宋、元、明是后期;明中葉至鴉片戰爭前是末期。這幾個階段的哲學又各有其特點。漢代時,哲學論爭的中心是宇宙論和形神問題。魏晉時期玄學盛行,出現了儒、道、釋的鼎立局面。就哲學論爭說,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是圍繞“有無(動靜)”、“形神”、“言意”等問題展開的,這也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具體體現。隋、唐時期,出現了儒、道、釋相互作用與合流的趨勢,這給哲學發展以深刻影響。隋、唐時除“有無(動靜)”之辯外,“心物(性相)”之爭越來越突出了,成了當時哲學論爭的中心。從宋代開始,中國封建社會進入后期,儒學以理學的形式得到了復興,并逐步又取得了獨尊的地位;同時,唯物主義對理學唯心主義也進行了反復的斗爭。這是宋明時期哲學斗爭的特點。宋明理學在政治、倫理思想方面的基本口號是“存天理,滅人欲”。宋明時期還著重討論了“格物致知”問題,人道觀上的“性”(天性與德性)與“習”(習氣和習行)的關系問題,邏輯學上的“象”(范疇)與“道”(宇宙的發展表則)的關系問題,也都得到了比以前更深入的考察。明清之際,封建社會已發展到了自我批判與古代哲學的總結階段。這時出現了一批進步的思想家,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朱之瑜、陳確、傅山、李颙、唐甄等。這批思想家,特別是顧、黃、王三位學者,在批判宋明理學中擔負了對中國古代哲學進行總結的任務。從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是中國歷史的近代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革(通過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同時也經歷了一場偉大的哲學革命。這場哲學革命的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包括中國的文化傳統)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對近代中國文化思想戰線上的古今、中西之爭作了科學的總結,對近代哲學爭論的一些重大問題,如歷史觀問題,知行關系問題,關于邏輯和方法論的問題,以及關于人的自由和如何培養理想人格問題等等,都作了科學的說明,從而成為中國革命的哲學前導。總之,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批判繼承這份遺產,對于人們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意義。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周公廟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