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宋明儒學的政治思想方向·民為邦本以民為心
陸九淵有這樣一段話:“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張官設吏,所以為民也。‘民為大,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邦本,得手丘民為天子’,此大義正理也。”(《陸九淵文集·與徐子宜》二)陸九淵繼承先秦儒學民貴君輕的思想,把它發展為徹底的“民為邦本”論。在陸氏看來,天下之所以要立君主并設官置吏,其目的是為了養(司牧)民。天子之位并不是專為君主實現一已之私而設立的,而是為養民設立的,如果君主不能養民,行仁政,使民過上好的生活,那就是失職。正是從民為邦本出發,陸氏肯定武王、否定伯夷。認為武王是有道伐無道,誅伐暴君,解民倒懸,是行王道以得王位,而不是行王道以尊周室,而伯夷就不懂這個道理。
陸九淵尤其對為官如何為民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他首先論述了圣人與眾人的關系。他認為,圣人是“生知”,是生來就能保存“良心”的人,而民眾則是“愚民”,生來雖然固有“本心”,但一些大道理很難懂得,所以他們只能按照圣人之道去做,享用圣人造物備器的便利。但他同時指出:“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圣人能夠成就天地覆載萬物之功,但同時也要依靠卿土的謀略、卜筮的警示、百姓的作用。這就是“圣人固與天下之民共由而共享之”(同上《使民宜之》)。其次,他提出為官者能否以民為心、站在民的立場上,而不站在自身的立場上,是判定這個官是正是邪、是君子還是小人的標志。他說:“大抵今時士大夫議論,先看他所主。有主民而議論者,有主身而議論者,邪正、君子小人,于此可以決矣。”(同上,《與陳倅》二)
王夫之認為,自古儒者重民其依據有三:一是“人不得速者,惟天則已”。然而“舉天”而以民的視聽為視聽,可見民的地位是至要(《尚書引義》卷四)。二是“君以民為基”,“無民而君不立”(《周易外傳》卷二)。三是“不恤其民,名為憂國,而國實受其敗”(同上)。他在總結歷史上農民起義的教訓時指出,“張角起而漢裂,黃巢起而唐傾”,原因是“貨積于上而怨流于下,民之瓦解非一日矣”(《讀通鑒論》卷二六)。因此,王夫之特別提出要重視民的生活。他指出:“民之所為,務本業以生,積勤苦以獲為生理之必需。佐天子以守邦者,莫大乎谷帛。”(《讀通鑒論》卷一六)因此,是安民以生,還是擾民以亂,至關重要。“利民”還是“厲民”是區別政與弊政的標志。把社會的治亂興哀與老百姓的生活、生計聯系起來,并把民的生活與民之生計提高到政治的高度,這些思想都為后世的先進中國人所繼承。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傳統法律·儒學與古代正統法律思想·正統法律思想的形成
下一篇:幽微章句—清代儒學·儒學回歸·水到渠成:漢學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