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五行
中國古代哲學范疇。是古人根據直觀經驗對五種常見的物質水、火、木、金、土的直觀抽象。最早見于《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早期的五行說反映了人們對事物多樣性的認識,是中國早期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西周末年,五行被史伯賦予百物之基的地位,“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五行思想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充實、演變,出現以五行為基準的多種對應,如五材、五味、五聲、五色、五方、五德等,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相勝的理論,構成淵遠流長、內容豐富、龐雜的五行學說,并為不同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所運用,發揮其重要影響。后來,五行被逐步神秘化,陰陽家用其解釋社會的興衰和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終始”的歷史循環論。西漢董仲舒賦予五行情感和道德屬性,用以論證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北宋周敦頤把五行作為無極產生萬物的一個環節,納入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之中。王安石《洪范傳》,拋棄前人對五行的政治和倫理附會,用其說明世界的物質性和運動性,深化了樸素唯物主義的五行觀。另外,五行說還被廣泛應用于天文、歷數、樂律、兵學、占星、文學、宗教等領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五斗米道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戲劇文化·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