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五斗米道
早期道教派別之一。亦稱米道、鬼道、天師道。東漢順帝(126—144年)時,張陵在四川鶴鳴山(一作鵠鳴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內)創立。因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名。又因張陵自稱“天師”,也叫天師道。該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兼奉《太平洞極經》、《太清經》、《太玄經》、《正一經》、《五斗經》等。初學此道的人稱為“鬼卒”,道徒中的骨干稱為“祭酒”。該教教人悔過,以符咒治病,設二十四治為傳教點,絕大多數在四川境內。張陵死后,其子張衡、其孫張魯嗣教。東漢末年,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近30年,建安二十年(215年)降于曹操。但五斗米道活動仍在秘密進行。東晉時,孫思、盧循利用五斗米道領導農民起義達十余年。南北朝時,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自稱奉太上老君旨意,“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吸收儒家思想,主張“佐國扶命”,創立了以禮拜修煉為主的新天師道。后人以其活動多在北方,且便于區別于“南天師道”,稱其為“北天師道”。“南天師道”為廬山道士陸修靜所創。他整理“三洞經書”,吸收了佛教思想和儀式,創立了較為系統的道教齋戒儀范,道教典儀因而完備。因其活動多在南方,稱為“南天師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到元代演變為正一道。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五大臣出洋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