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沐英》人物故事小傳
沐英(公元1345—1392年),字文英,定遠人,明初著名軍事將領。沐英早孤,為朱元璋收為養子。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2年),授帳前都尉,參與鎮守京口(今江蘇鎮江),再升廣武衛指揮使,鎮守江西重鎮廣信(今上繞)。二十七年,在平定福建之戰中,屢立戰功,調升建寧衛指揮,節制延平、邵武、汀州三衛軍事。后以功再進大都督府同知。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任副將軍隨大將軍鄧愈征討吐蕃,西略川藏,耀兵昆侖,封西平侯。十一年,任征西將軍,率軍西擊“西蕃”,拓疆數千里。十三年,大敗北元國公脫火赤。十四年,任右副將軍,隨征南將軍傅友德、左副將軍藍玉,南征云南。歷經半載艱苦作戰,掃除負隅頑抗的殘元梁王政權和割據大理的土酋段世,將云南劃入明朝的統治之下。沐英奉命鎮守其地,直至死亡。沐英守云南十一年,簡守令,課農桑,廣懇荒,浚滇池,興學校,勤備戰,云南得以安寧。二十五年卒于任上,迫封黔寧王,謚“昭靖”。
〔正 史〕
沐英,字文英,定遠人。少孤,從母避兵,母又死。太祖與孝慈皇后憐之,撫為子,從朱姓。年十八,授帳前都尉,守鎮江。稍遷指揮使,守廣信。已,從大軍征福建,破分水關,略崇安,別破閔溪十八寨,縛馮谷保。始命復姓。移鎮建寧,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尋遷大都督府僉事,進同知。府中機務繁積,英年少明敏,剖決無滯。后數稱其才,帝亦器重之。
洪武九年①命乘傳②詣關、陜,抵熙河,問民疾苦,事有不便,更置以聞。明年充征西副將軍,從衛國公鄧愈討吐番,西略川、藏,耀兵昆侖。功多,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西平侯,食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拜征西將軍。討西番,敗之土門峽。徑洮州,獲其長阿昌失納,筑城東籠山,擊擒酋長三副使癭嗉子等,平朵甘納兒七站,拓地數千里,俘男女二萬、雜畜二十余萬,乃班師。元國公脫火赤等屯和林,數擾邊。十三年命英總陜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渡黃河,登賀蘭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分四翼夜擊之,而自以驍騎沖其中堅。擒脫火赤及知院愛足等,獲其全部以歸。明年,又從大將軍北征,異道出塞,略公主山長寨,克全寧四部,度臚朐河,執知院李宣,盡俘其眾。
尋拜征南右副將軍,同永昌侯藍玉從將軍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遣平章達里麻以兵十余萬拒於曲靖③。英乘霧趨白石江。霧霽,兩軍相望,達里麻大驚。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罷,懼為所扼。”乃帥諸軍嚴陳,若將渡者。而奇兵從下流濟,出其陳后,張疑幟山谷間,人吹一銅角。元兵驚擾。英急麾軍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長刀斫其軍。軍卻,師華濟。鏖戰良久,復縱鐵騎,遂大敗之,生擒達里麻,僵尸十余里。長驅入云南④,梁王走死,右丞觀音保以城降,屬郡皆下。獨大理倚點蒼山、洱海,扼龍首、龍尾二關。關故南詔筑,土酋段世守之。英自將抵下關,遣王弼由洱水東趨上關,胡海由石門間道渡河,扳點蒼山而上,立旗幟。英亂流斬關進,山上軍亦馳下,夾擊,擒段世,遂拔大理。分兵收未附諸蠻,設官立衛守之。回軍,與友德會滇池,分道平烏撤、東川、建昌、芒部諸蠻,立烏撒、畢節二衛。土酋楊苴等復煽諸蠻二十余萬圍云南城。英馳救,蠻潰竄山谷中,分兵捕滅之,斬級六萬。明年詔友德及玉班師,而留英鎮滇中。
十七年,曲靖亦佐酋作亂,討降之。因定普定⑤、廣南諸蠻,通田州糧道。二十年平浪穹蠻,奉詔自永定至大理⑥,六十里設一堡,留軍屯田。明年,百夷思倫發叛,誘群蠻入寇摩沙勒寨,遣都督甯正擊破之。二十二年,思倫發復寇定邊,眾號三十萬。英選騎三萬馳救,置火炮勁弩為三行。蠻驅百象,被甲荷欄楯,左右挾大竹為筒,筒置摽槍,銳甚。英分軍為三,都督馮誠將前軍,甯正將左,都指揮同知湯昭將右。將戰,令曰:“今日之事,有進無退。”因乘風大呼,炮弩并發,象皆反走。昔剌亦者,寇梟將也,殊死斗,左軍小卻。英登高望之,取佩刀,命左右斬帥首來。左帥見一人握刀馳下,恐,奮呼突陣。大軍乘之,斬首四萬余人,生獲三十七象,余象盡殪。賊渠帥各被百余矢,伏象背以死。思倫發遁去,諸蠻震懾,麓川始不復梗。已,會潁國公傅友德討平東川蠻,又平越州酋阿資及廣西阿赤部。是年冬,入朝,賜宴奉天殿,賚黃金二百兩、白金五千兩、鈔五百錠、彩幣百疋,遣還。陛辭,帝親拊之曰:“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還鎮,再敗百夷於景東。思倫發乞降,貢方物。阿資又叛,擊降之。南中悉定。使使以兵威諭降諸番,番部有重譯入貢者。
二十五年六月,聞皇太子薨,哭極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嘔血。至是感疾,卒于鎮,年四十八。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謚昭靖,侑享太廟。
英沉毅寡言笑,好賢禮士,撫卒伍有恩,未嘗妄殺。在滇,百務具舉,簡守令,課農桑,歲較屯田增損以為賞罰,墾田至百萬余畝。滇池隘,浚而廣之,無復水患。通鹽井之利以來商旅,辨方物以定貢稅,視民數以均力役。疏節闊目,民以便安。居常讀書不釋卷,暇則延諸儒生講說經史。太祖初起時,數養他姓為子,攻下郡邑,輒遣之出守,多至二十余人,惟英在西南勛最大。子春、晟、昂皆鎮云南。昕駙馬都尉,尚成祖女常寧公主。
《明史》卷一二六
〔注 釋〕
①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②傳:驛站上所備的車馬。③曲靖:云南今縣。④云南:今云南昆明。⑤普定:今貴州安順市。⑥大理:云南今縣。
〔相關史料〕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丁卯,西平侯沐英卒。
英,字文英,鳳陽定遠人。與郭子興同里。年八歲遭兵亂,父母相繼沒,孑然無依。上①見其孤幼憐之。攜以歸,命孝慈皇后②子之③,賜姓朱氏,恩養之甚厚。年十八,授帳前都尉,鎮京口,尋升廣武衛指揮使,守廣信。取鉛山、下崇安,大軍取福建,英與有功。歲戊申④,是為洪武元年,上即皇帝位命英復姓,曰:“不可使其本宗乏嗣也。”未幾,調守建寧,節制延平、邵武、汀州三衛軍事。洪武三年,遷鎮國將軍,大都督府僉事。四年進階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九月,命諭西河修治城壘,懷來遠近,西陲以安。十年,西番川藏部寇邊,上命鄧愈為征西將軍,以英為副將軍,率兵渡黃河擊敗番寇,直抵昆侖山,大俘獲而還,以功封西平侯,賜鐵券。十一年,英為征西將軍,率京衛、河南、陜西、山西馬步將士征西番朵工之地。未幾,洮州十八族番首三副使癭嗉子等叛,據納鄰七站之地,命英移兵討之,擒三副使癭嗉子等,西番以平。十三年,故元國公脫大赤、知院愛足為西北邊患,命英往討。師出寧夏,逾賀蘭山,襲擒脫大赤等。十四年,從魏國公徐達北征沙漠,克灰山⑤,略全寧地,收其遺民以歸。是歲八月,還京師。九月,命英同穎川侯傅友德征云南,遂克普定、普安,將至曲靖,聞元司徒平章達里麻等擁兵十余萬,屯曲靖,英謀與友德等曰:“不意我師至,若倍道疾趨,出其不意,破之必矣。”遂進師,值大霧,師至白石江,霧霽,達里麻擁兵扼于水不上,英拔劍督師濟江,與之大戰數合,英縱鐵騎搗之,敵遂大敗,擒達里麻,俘甲士二萬余,長驅而進,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赴滇水死。十五年,遣將兵略建昌、澄江、臨安、沅江、尋甸、楚雄、洱海皆下之。進師大理,土酋段世聚眾扼下關,英率眾造攻具,以夜四鼓出點蒼山后,立旗幟,酋眾驚亂,英身先士卒,策馬渡江,斬關而入,麾兵前后夾攻,遂克其城,下鶴慶、麗江、金齒,于是摩些、和尼、車里、平緬皆率師來降,得府州縣宣慰司長官司一百八,民七萬四千二百余戶。復討烏撒⑥、東川⑦諸蠻,下之。十六年,班師,留英鎮守。英宣上威德,約束將士,撫綏蠻夷,遠近僉然。二十年,浪穹蠻叛,英討平之。二十一年,百夷思倫發寇馬龍他郎甸⑧之摩沙勒寨,英遣別將擊敗之。二十二年,思倫發復寇定邊,其眾號三十萬,象百余只,勢甚猖獗,英選驍勇三萬往擊之。既抵賊營,與之挑戰,賊所驅象中矢走,追其酋長射殺之,斬首數百級,大敗其眾。英誓眾整師,星火銃神機箭,悉眾與戰,賊眾大潰,斬其將刀思郎等,俘萬余人,象三十七只,思倫發遁去,懼而請降。是年冬,朝京師,上慰勞之,賜黃金二百兩,白金五千兩,鈔五百錠,彩緞百匹,復賜鈔一千錠,令建第于鳳陽。尋遣還鎮。二十三年九月,討平臨安教化三部夷。
英,為人寡言笑,沈毅有智量,好賢禮士,撫御士卒尤有恩意。初下云南,地方絕遠,夷獠頑悍,英宣布恩信,撫而治之,招懷悉酋,得其歡心。或時有叛者,必遣人開諭之,不下,然后加兵。及其久也,夷人畏愛無復叛者。上深倚信之,嘗曰:“使我無西南之憂者,英之功也。”至是,英旦視事于府,忽疾發作,遽起還第,兩足痹不能行,舁歸,就寢而卒,年四十八。夷人為之流涕,罷市。訃聞,哭之慟,輟朝遣祭,命其子春迎喪還葬,訃所過軍民官致祭。冬月十八日,春奉柩至京師,遣中使臨祭。后十三日,詔追封黔寧王,謚昭靖,賜葬于漢寧縣之長泰鄉,仍命塑像祀于功臣廟。后歲余,父老復請立祠云南城中,歲時祭之。
《太祖實錄》卷二一八
沐英,字文英,定遠人。父母早亡,高帝收以為子,從朱姓。既長,數從帝征伐,加授昭勇大將軍。以所部從下福建,擒平章陳友定。洪武元年,歸其沐姓。
上以徐達為大元帥,下溧水,命英統兵一支先取傍郡,以為犄角之勢。英曰:“溧水乃金陵肘腋,茍遲緩不攻,必為他日患。今敵已離心,有怯我之意,宜提兵轉出州后以攻其背,大元帥統兵以扼其前,彼欲戰則我堅壁不出,彼欲不戰則我師急攻之。不一月,則城中糧盡矣。此兵法所謂老師坐困,自斃之道也。”帝以英言諭達,達曰:“沐將軍算無遺策,不意少年有老成之謀。”遂如英計,竟以成功。元將脫火赤等屯眾和林,為邊患,帝命英討之。英率陜西兵由亦集乃路渡黃河,歷賀蘭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去敵營五十里,下令分軍為四:一襲其背,二掩其左右,而自率驍騎當其前。夜銜枚以進,合而圍之。脫火赤等駭惑不知所持,皆俯首就擒,擄其前部而歸。
十五年,拜征南右副將軍,同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取云南。兵至普安,下之,遂趨曲靖。故元梁王密遣其將達里麻將精兵拒戰,英曰:“彼謂我師疲于深入,未有虞心。及其未虞,乃可破也。”于是倍道兼行。將至白石江,忽大霧四塞,沖霧及江,頃之霧霽,則兩軍相望。達里麻大驚,以為神兵飛至,倉皇失措,乃擁兵逼水而陣。友德欲渡,英曰:“未可。”乃遣一軍溯流潛渡,出其陣后,吹銅角,樹旗幟,為疑兵山谷間。達里麻大驚,急撤兵還御,陣亂。英乃趨師渡江,以猛而善泅者⑨先之,長刀蒙盾斫其軍,敵卻數里而后陣。師既濟,英與友德麾兵大進,矢石交發,呼聲動天地。戰數十合,英縱鐵騎搗其中虛,敵大敗,生擒達里麻,遂克曲靖。梁王投水死,其右丞相觀音保舉城降。英整兵入城,秋毫至犯,市肆不易。九月出師,迄下云南⑩,僅百日。英又引兵攻大理。大理城依點蒼山、洱海,扼龍首、龍尾二關,最為險要。土酋段世以五萬眾拒下關,英自將攻之不下,乃令藍玉、王弼由洱水東趨上關,而自以兵綴下關,為犄角之勢;又令胡海將一軍,由石門間道渡河,扳點蒼山而上,立旗幟。遲明,下關兵見,踴躍歡呼,蠻眾驚亂。英馬軍渡河。斬關而入,山上軍亦下擊之。諸蠻腹背受敵,遂克大理,擒段世。上命英留鎮云南,且曰:“遲速之機,宜自審度。”英定貢賦,均力役,疏其節目,民夷大悅。又以云南土地甚廣,而荒蕪最多,請置屯田,令軍士開耕,以備儲蓄。帝從之。
二十一年,緬蠻思倫發叛,舉眾號三十萬,戰象百余,寇定邊。英自將精銳二萬往討之。旬余抵賊營,遣都督馮誠輕騎三百挑之。賊驅萬眾乘二十象來戰,誠與交刃,獲一象而還。英喜曰:“吾知賊不足破也。”即命諸將多置火銃、神機箭,分將士作三行:俟敵象進,則前行之銃箭齊發;若象未退,則第二行繼之;第三行又繼之,銃聲不絕,象必驚走,然后以大軍乘之。破則必矣。明日,賊悉眾驅百象來戰。象皆披甲,背負戰樓,若欄楯然,挾大竹筒于兩旁,置短槍其中,乘以勁卒,藉以張勢。英分軍為三:命馮誠領前軍;寧正領左軍;湯昭領右軍。復申令曰:“今日之事,有進無退。進而捷者一級必重賞,退而衄者一隊必盡戮。”于是將士皆鼓勇而進。陣既交列,我前軍火箭、銃炮連聲不已,星流煙飛,雷擊電走,山谷震動,象皆驚奔。賊將昔刺亦勇猛殊死戰,左師小卻。英登高望之,命左右取左師之首來。左師遙見一人拔刀飛騎而下,麾眾復前。英督戰益急,三軍大呼而鏖,不移時,賊眾大敗,斬首三萬余級,俘萬人,生獲四十七象,余象皆被矢如蝟而死。自是諸蠻懾服不復反。
英沉毅明達,臨事果斷,用兵如神,賞罰明信,得賜悉頒將士,故能得其死力。其鎮云南也,簡官僚,剔奸蠹,撫農興學,墾田治水,軍食充足,教化大行,云南遂為樂土。
后聞高皇后崩,又聞皇太子死,哭之極哀,吐血卒,年四十八,封黔寧王,謚昭靖。
斷曰:
養子沐英,長從征伐。戰陳陳擒,攻福福拔。溧水行兵,命從徐達。請戰擾之,達稱得法。元將犯邊,英分軍發。襲背當前,不令亂扎。俯首就擒,消其狡猾。往征云南,道遠路雜。以我力疲,憚于深撻。大霧及江,雷驚電撒。一戰轟天,兵誅馬踏。水死梁王,里麻生挾。大理二關,俱平一霎。留鎮云南,夷民安洽。緬蠻恃頑,倚象來壓。銃炮驚奔,蠻方解甲。功至封王,可稱烈俠。
明·黃道周《廣名將傳》卷一八
〔注 釋〕
①上:明太祖朱元璋。②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馬氏。③子之:把其作為兒子養育。④歲戊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⑤灰山:今內蒙古寧城東南。⑥烏撒:今貴州威寧。⑦東川:今云南會澤。⑧馬龍他郎甸:今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縣。⑨善泅者:善于游泳的人。⑩云南:今云南昆明。
上一篇:《湯和》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湯和》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海瑞》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海瑞》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