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三大民族集團論
根據地下出土的大量文物和中國古史文獻的記載,新石器時代及稍后時期的中國民族,可以說氏族林立,族類繁多,隨著活動范圍的擴大與勢力擴張,各族之間互相因仿,陸續兼并,終于產生了一個強大氏族,領導周圍的小氏族,并通過建立原始的國家形式,從而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基礎。30年代初,蒙文通著《古史甄微》一書,提出中國上古民族的三集團說。他認為中國古代有三大民族集團。(1)海岱民族,處平漢鐵路以東,又稱泰族;(2)河洛民族,位于平漢鐵路以西,又稱黃族;(3)江漢民族,位于長江,漢水流域,又稱炎族。徐旭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也提出與此相近的三集團說:(1)炎黃集團(華夏集團),以炎帝、黃帝為代表,出于西部陜甘黃土高原,后來沿黃河東進,而分布于華北一帶,即后來華夏族的本源。(2)風偃集團(東夷集團),即太嗥(風姓)、少嗥(贏姓)的后裔。分布于淮、泗、河、洛的東方平原,即后來東夷諸族所在。(3)苗蠻集團,為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洞庭湖、鄱陽湖之間。這兩種三集團論,雖存在一定矛盾和差異,但其共同點是都把中國民族的構成與分布,勾畫出一個比較可信的基本輪廓,故被多數學者所接受。中國遠古氏族的融合,主要以上述三大集團為中軸,不斷向外輻射,形成了后來所謂的華夏民族。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七方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三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