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應辰
一、聰慧的讀書郎
宣和三年(1128),汪應辰(字圣錫)出生于信州玉山(今屬江西)。他2歲那年,金兵攻占開封,徽宗、欽宗二帝成了階下囚,開國166年的北宋王朝至此結束。
汪應辰的家鄉在長江以南的山區,還感受不到戰爭的災難。幼年的汪應辰,不像別的孩子那么頑皮,年齡雖幼卻十分凝重,大人們很驚奇。他的父親是縣衙的一名弓手,家境十分貧寒。從5歲起,他開始讀書識字。家中沒有錢買燈油,他就到山上砍一些油性大的松枝,點燃照明。汪應辰在火光下苦讀,雖艱苦,卻備感快樂。漸漸地,他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才童。
汪應辰沒有錢買書,只有向別人借。應辰很聰明,過目不忘。鄰居們都夸獎汪應辰,認為他將來必有成就。許多一般人不認識的字,他卻能認得出。10歲時已經會寫詩,做對聯。
一天,鄉校的教書先生聽說他能文會詩,就戲問: “唐代的韓愈13歲能寫很好的文章,你比他怎么樣?”汪應辰朗聲道: “孔夫子教了3000弟子,能論道,你比他怎么樣?”才思如此敏捷,教書先生十分吃驚,一時也傳為美談。
喻樗,字子材,當時在玉山縣任縣尉,常親自為縣學上課。汪應辰父親的同事對他說: “汪應辰年幼而有才學。”
喻樗便召見了他,看到他長得奇偉不俗,就出一個上聯“馬蹄踏破青青草”,要他對下聯。汪應辰不假思索,立即回答: “龍爪拏開白白云。”喻樗十分驚訝,對人說: “這個孩子以后必成為有用的人才,會做大官。”于是,把他留在縣里讀書。
喻樗有兩個女兒,富家子弟來他家求婚的不少,他都不答應,而分別許配給了汪應辰和張孝祥。汪應辰和張孝祥后來都成了狀元,又是連襟,同為喻樗的女婿。張孝祥官至安撫使,顯謨閣直學士,又是大詩人。
汪應辰參加鄉試,成了舉人。丞相趙鼎聽到他才學俱佳,聘他在館塾任課。
二、少年狀元郎
北宋滅亡后,康王趙構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偏安政權,是為高宗。汪應辰參加會試中試。殿試的時候,對策的題目是“吏道、民力、兵勢”。汪應辰寫道: “治國的根本應該為‘誠’,皇上作為人主,自己應先做到這一點。”高宗對他的試卷十分滿意,欽定為一甲第一名,并以為汪應辰定是個老成持重的人。沒想到金殿唱名時,看到的竟是一位翩翩少年,年僅18歲。這么年輕,竟能寫出如此成熟的文章,高宗甚為驚嘆。
汪應辰原名汪洋。高宗御筆點為狀元時,認為“汪洋”有語病,不算是好名字,便將“洋”改為“應辰”。高宗還特書《中庸》賜給這位少年狀元郎。曾敏行《獨醒雜志》記載說:皇上所以給他取名“應辰”,是因為過去有個王拱辰也是18歲中了狀元,所以給他取名為“應辰”。
一般,中進士一甲的,最初都是在翰林院某機構任館職,不擔任具體行政職務。丞相趙鼎進言說,汪應辰少年得志,中為狀元,應該外放到地方上鍛煉,以期成為有用之才。于是,高宗授他為鎮東軍,做一名幕僚官。
汪應辰少年時從喻樗學習,中狀元后仍感知識不足,聽說南宋第一狀元張九成很有學識,向喻樗提出再拜張九成為師,喻樗很支持他。于是,應辰又從張九成學,學識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趙鼎一直十分賞識汪應辰,幕府中有些大事難以決定,或有些事不明白,經常屈尊咨詢。有一年,天旱無雨,禾苗枯死,官民焦慮。趙鼎令應辰去禱雨。汪應辰誠心地禱告,祈求上蒼降下甘霖,以解救一方百姓。也湊巧,果真下雨了,旱情解除了。百姓們高興地說: “這是相公雨啊! ”趙鼎說: “他不是一般相公,是狀元,應叫它狀元雨。”
汪應辰在地方任職期滿,調至中央任秘書省正字,掌管校勘書籍,這一官職歷來都是從進士中任選的。
三、受秦檜排擠打擊
汪應辰中魁的年代,正是南宋初年。金人仍不斷進攻南宋,金主完顏亮親率大軍,從幾個方向對南宋用兵。秦檜在靖康間同徽宗、欽宗一起被俘虜。到了金國,他卑躬屈膝,替金人策劃怎樣能滅掉宋,取得了金人的信任。后來,他潛回南宋,以花言巧語,取得了高宗的信任,由禮部尚書升為參知政事,又晉升為宰相。秦檜掌大權以后,推行投降政策,利用權勢,結黨營私,組成一個投降幫派。于是,主張作戰恢復中原的朝官紛紛被罷官,有的還被判刑。
汪應辰雖然年輕,卻很是愛國,一向仰慕愛國抗金的岳飛等人。他調至秘書省的時候,正值金人提出,如果宋愿和平,可以把河南地區歸還宋,“和平”的條件中包括向金人納貢稱臣。秦檜力圖說服高宗與金人和談。
汪應辰了解情況后上疏說: “達不成和議沒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達成和議,國內失去了防御的準備; 朝中對戰與和有爭論沒有什么關系,可怕的是朝中沒有主戰的人。我們萬萬不能忘掉靖康時受到的奇恥大辱啊! ”汪應辰又針對秦檜進行抨擊: “當今,倡言抗金復國的大臣,有的被逮捕判刑,有的被去官職; 迎合當權者,卻可以升官重用。造成了小人當道、庸祿無能之輩在位的局面,忠臣義士卻無立足之地,這是當今存在的最重大的問題。”
汪應辰的上疏引起秦檜的忌恨,把他從秘書省外派到建州(今福建建甌)任通判。汪應辰請求辭去官職,被批準。這一貶謫,竟長達17年。
辭職后,汪應辰到了常山(今江西境內),住在永年院。此處偏僻,院內長滿蓬蒿,連路也沒有。室內惟有床鋪、桌椅而已。有時連粥飯也吃不上。許多人對才華橫溢、年輕有為的狀元遭此待遇極為不平。汪應辰卻處之泰然,每日以修身、自學和講學為事,不曾有絲毫的懈怠,浩然之氣凜然不可屈。
張九成是汪應辰前一科的狀元,也是趙鼎賞識的人。趙鼎主戰,被罷了官。張九成上疏說: “絕不能茍安,不能冤枉好人。”結果,同汪應辰一樣被秦檜免去官職,貶放去邵州(今湖南邵陽)。許多人害怕秦檜一伙人心狠手毒,沒有人敢和張九成來往。汪應辰卻和他不斷以書信往來。張九成父親逝世,汪應辰不遠千里前去吊喪,張九成十分感動,兩人友情更深。
宋代,崇尚道教,各地修了一些道觀,并派官管理。汪應辰被任命主管崇福觀,后來調任袁州(今江西宜春)通判,是知州的副職,協助知州處理一州政務。汪應辰初到袁州的時候,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介書生,缺乏行政經驗。但是他到職以后,處理政務,很有魄力。
趙鼎因反對秦檜賣國投降而被罷官后,閉門謝客,不與生人來往。他對兒子趙汾說: “秦檜一定要殺死我才放心,我如不死,全家都要株連; 我如果死了,你們就可以幸免了。”于是,絕食而死。趙鼎死后,家人將其靈柩運回故鄉。途徑袁州時,汪應辰不顧個人生死,親自寫文祭之。祭文中說: “惟有公兩次登宰相之位,都值國家危亡之時。事已定于蓋棺,思還有待于舊骨。”相信日后定會給他公正的評價。趙汾從汪應辰那里借了幾個人一同護送靈柩,途經衢州(今浙江衢縣),知州章杰為了巴結秦檜并報私仇,把護送靈柩的人逮起來,說汪應辰與趙鼎是死黨,想從行李中搜出汪應辰的祭文和與趙鼎的往來信件,幸好趙汾事前已經焚燒了。
此后,汪應辰又擔任過靜江府(今廣西桂林)通判和廣州通判,為政清廉。
四、重新任用積極主戰
秦檜死后,高宗起用了一些被秦檜貶下去的舊官,主戰派重新受到任用。汪應辰初任吏部的郎官、右司。他以母年老多病,應盡孝道,在家侍奉,要求外放。高宗同意了他的要求,委任為婺州(今浙江金華)知州。不久,母親病故,按制辭去官職,在家守墓。
服滿后,汪應辰調至中央,任秘書少監,就是秘書省的副職,接著任命為吏部尚書,成為朝中大臣。
李顯忠是抗金前線的將軍,但是人品不好,有貪污軍款等罪。汪應辰發現了李顯忠冒領5000多人的賞金,及時給予處理。他在吏部任職期間,發現貪污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如班直轉官3天,堂使就增拔1萬余錢; 工匠洗澤器皿僅發給100余錢,堂吏食錢卻600錢; 塑顯仁帝神像,過了半年,還沒修一半,卻已開支3萬多錢、絹6000多匹。高宗覽后也吃驚浪費如此嚴重,令吏部節約開支,裁減多余的職官。
金人撕毀了與南宋訂的和議,大舉南侵。南宋都城臨安亂成一團,達官貴人紛紛把家眷送往南方,高宗甚至想遣散百官,浮海避敵。宰相陳康伯極力主張誓死守土抗敵。高宗下詔,令朝中大臣陳述“足食足兵”的良策。
汪應辰上奏說: “臣最憂慮的不在于兵力不足,在于軍事、政治腐朽。自秦檜與金人講和以來,將士驕惰,士兵不操演,敵人還沒打過來就望風而逃,敵人退去又謊報戰功。這樣的將士不僅不會受到懲罰,甚至還會受賞。在天下無事的時候,皇帝的詔令有時都行不通,一旦遇到緊急情況,誰能聽命而為國家效力賣命?希望圣上能英明決斷,賞善罰惡,使人人聽命,這樣,號令才行得通。”汪應辰言外之意,指摘了高宗前一時期任用奸佞,造成了惡果。對此,高宗不太愉快。
高宗雖然妃嬪眾多,卻只有一個獨生兒子,且獨子早卒,便從宗室中選了10個孩子入宮培養,以后留下2人,即趙璩和趙瑗。趙瑗小名“羊”,高宗賜名“瑗”。紹興三十二年(1162),決定建立儲君,選中趙瑗。因為與唐廬江王、晉楚王名諱相同,詔改為“曄”。汪應辰聞詔,上奏說,“曄”又與唐昭宗名諱相同,于是改為趙

高宗決定禪位于儲君。登基大典,各項事宜,多為汪應辰主持。汪應辰說: “唐太宗受禪于高祖,次年正月始改元。”封建社會每個皇帝都有年號,有時因天象,或外敵入侵,或圖個吉祥,也要更改年號。一般,皇帝駕崩,新皇即位,應立即換用新的年號。汪應辰認為,高宗是禪讓,人仍在世,應于次年改元,高宗接受了他的意見。初議年號“重熙”。汪應辰又上奏,說契丹曾用過“重熙”的年號,不可用。于是改為“隆興”,以1163年為隆興元年。“隆興”只用了2年,又改元為“淳熙”。
高宗禪讓以后,居于宮中,還要給他一個尊號。李燾、陳康伯等建議稱為“光堯壽皇”。汪應辰說: “尊號是從唐代開元年間開始的,但宋代元豐以后再也沒有過。現在,不應該再恢復。況且,太上皇一直并不看重權勢,何必加上什么尊號呢?”
在討論中,贊成的和反對的各占半數,爭執不下。汪應辰說: ‘光堯’一詞不通,‘堯’怎么可以‘光’呢?”這話傳到了高宗耳中。高宗說: “汪應辰一向對朕不滿意。”高宗退位以后,還干預朝政,使得孝宗十分為難。
五、外任四川
汪應辰一再要求離開中央去地方任職,于是,孝宗任他為福州(今屬福建)知州。不久,升任為敷文閣待制。汪應辰又以朱熹很有才學,舉薦朱熹任職。孝宗任命汪應辰為敷文閣直學士,外放四川,制置使兼成都府知府,掌管一方軍政大權。
任命地方官,皇帝要召見,職官向皇帝辭行。汪應辰去四川之前去見皇上,孝宗希望他能治理好地方。
南宋時期對百姓進行苛刻的壓榨。夏秋兩稅,身丁錢米,以及名為和買和糴而實際上由納稅戶無償輸納的絹帛米粟等等,都較舊定額數增加了5~ 7倍。汪應辰對一些害民的稅收提出了意見。他還提出有關守衛邊疆的士兵口糧供給等方面的建議。
吳璘當時擔任宣撫使,所率精兵被贊為天下之冠,駐守川陜一帶,金兵不敢進犯。但吳璘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已難當此重任。汪應辰十分擔心,怕一旦吳璘去世,無人執掌兵權,金兵將乘虛而入。于是,密奏孝宗,說川陜地區十分重要,涉及國家安危,對吳璘軍職應早做安排。于是孝宗傳旨,若吳璘病重,由汪應辰代理其職務,軍中不可一日無帥。果然不久吳璘病死,汪應辰代理四川宣撫使,使四川保持安定。
不久,孝宗任命虞允文為樞密使,兼任四川宣撫使,即為全國軍事統領兼四川軍事統領。汪應辰援引張浚的先例,請求辭去制置使,皇上不允。
朝中擬委派命官到四川檢查匿報的稅款。汪應辰上奏說:“不必興師動眾。如果派出大批人員檢查,第一妨農廢業,第二縱吏擾民,第三會產生違法事件,第四可能出現爭執。現在,在法令的威懾下,已有匿報的自首,各州縣增收已經不少,還有不夠的地方,可通過行政法令解決,不必另派人員,以免擾亂地方官及百姓。”孝宗認為他的見解極有道理。
四川遭受大旱,孝宗問: “怎樣解決四川的災荒?”應辰回答說: “四川的利、閬、綿、梓等各州的軍馬糧料,過去都是根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均攤,官方給的收購糧款,百姓實際得不到半數。如果改變一下,派官在糧食豐收的地方收購,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對確實無收的地方應予免稅。”孝宗采納了他的意見。當時,劉珙初任同知樞密院事,他說: “汪應辰的學識才能是我所不能及的。”
四川的邛縣一帶連年災荒,盜賊群起,波及附近的州縣。汪應辰上奏朝廷,下令招捕。不到1個月的時間,逮捕了盜賊首領,斬首示眾,并招降他的余部。有人一向忌妒汪應辰,就向虞允文說: “地方上出了盜賊大案,汪應辰隱匿不報,是怕影響自己的政績。”上司派人調查,汪應辰說: “我每一次活動都及時上報了,沒有絲毫隱匿。”拿出報告的留底來,虞允文十分慚愧,知道是受了壞人的挑撥。
汪應辰進京述職,孝宗召見的時候,他以“畏天愛民”相進言。孝宗說: “卿久在四川,使得朕解除了西南地區的擔憂。你任職期間,對軍政民事方面許多弊端做了改革,民間也能得實惠。”汪應辰見孝宗高興,趁機進言:“四川現在還有兩件事應該改革: 一是予借,二是對糴。地方上為了向中央繳錢糧,不但收當年應繳的,還以預借的名義從民間多收。除了上繳中央,地方財政為了補開支不足,除了讓百姓上繳皇糧以外,以對糴的名義,以半價甚至不給錢從百姓手中征錢、糧、絹。如果將這兩項不合理的措施革除, 就更好了。”其實,南宋王朝以大敵當前為借口,對百姓進行苛酷的壓榨,名目繁多。汪應辰的諫言,不會有什么結果。
六、剛直遭貶官
汪應辰在四川任職幾年,有較好的政績。于是,調回中央,升任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侍講,成為中央的高官。
汪應辰長期在地方,人事關系較為簡單,又與皇帝不直接接觸。到中央以后,要經常上殿奏事,又要與各部、司聯系,還要處理地方上奏的事務,由于一向剛直不阿,汪應辰得罪了許多同僚,也為孝宗皇帝所不滿。
汪應辰在一次上奏中提出了“愛民六事”,孝宗與朝臣聽后都大為不快。有一天上朝,孝宗對陳良佑說: “汪應辰奏你在四川政務不勤,說話荒誕。”陳良佑卻回奏說: “這是汪應辰為了個人名譽利益編造的謊言。臣與應辰昨天同時上朝,應辰請求外放,臣覺得他離去可惜,請求把他留下。他對臣不滿,造了這個謠。”孝宗說: “原來是這樣!”從此對汪應辰更加不滿。
高宗禪讓以后,居于德壽宮。德壽宮建造了水池,以水銀浮金鳧魚在上面。孝宗去見壽皇,高宗指著水池說: “要用水銀,說沒有水銀,這是從汪尚書家買來的。”高宗多年來對汪應辰不滿,所以這樣說。而現在孝宗也對他不滿,聽了之后大怒,說: “汪應辰力言朕建置房廊是與民爭利,他自己哪里來的水銀?”汪應辰聽了這件事之后,嘆了一口氣,說: “看來,我不能再在中央任職了。”于是辭職,孝宗允準,以端明殿學士之銜任平江府(今蘇州)知府。
在平江期間,韓玉從這里經過,汪應辰沒有請客送禮。韓玉回京以后,向孝宗上奏: “臣經過許多州縣,沒有一個州縣像平江府那樣糟。”
淳熙二年(1175),王季海任宰相,舉薦汪應辰為負責教育與科舉的“大宗伯”。汪應辰有一個布衣朋友,兩人交情甚厚,但一生屢試不第。汪應辰認為他才學很好,是命運不好或者得罪了人。因自己負責科舉,就想幫他一下,把他約到一個寺廟里,在一個房間對榻而宿。科舉考試,答卷全部密封,批卷人不知道答卷人的姓名。所以,汪應辰對他說:“我主持本年科考。為了幫助你,請你在答卷的開頭用3個古字。我閱卷時見了這3個古字, 知道是你的, 一定錄取。”那人千恩萬謝。
汪應辰在批試卷的時候十分仔細,果然有一份試卷,開頭用了3個古字,把他錄取了。但是,解開密封以后,一看姓名卻不是他的朋友,十分奇怪,也很不高興。
過了些天,朋友來看他,汪應辰責備道: “一定是你輕名重利,把咱們二人約定的事賣給了別人,以得到些錢。”那個人指天盟誓說: “考試期間,我得了一場大病,險些喪命。這不,病剛好就來看你,并沒有將約定的辦法泄露給別人。”汪應辰耿耿于懷。
又幾天過去,那位因寫了3個古字而得中的人來拜見宗師。汪應辰問他: “頭場試卷,你為什么開始用了3個古字?”那人起初不說,汪應辰一再詢問,他才回答說: “這是一件奇怪的事。先生既問,不敢不說。我來考試以前,住在寺中,與寺僧在廊下散步,見放著一具棺木,已布滿了灰塵。寺僧對我說: ‘這是一位官員的女兒,在這里放了100年,沒有親朋來管。’這天晚上做夢,見廊下有一女子對我說: ‘官人去赴試,頭場卷子可用3個古字,必登高科。官人果然得中,請將妾之朽骨埋入土中。’我當時認為十分奇怪,但照她說的做了,果然得中。于是,到寺內把那具棺木埋葬入土,然后來拜見宗師。”汪應辰聽后感到十分驚奇。這事見于宋朝人羅大經寫的《鶴林玉露》,當然,只是一個奇妙的傳說而已。
七、抑郁而死
汪應辰晚年不為孝宗皇帝賞識,又受同僚排擠,一再被貶,憂郁成疾。淳熙三年(1176)辭官回到家鄉,不久便病亡,享年59歲,謚號“文定”。他的兒子汪達,也中進士,任過吏部尚書、端明殿學士。
在學術上,汪應辰研究義理,對《易經》、《尚書》都有自己的見解,也是一位學者。他的著作有《文定集》傳世。
上一篇:汪如洋
下一篇:汪應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