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道教建筑
道教用以祀神、修道,傳教以及舉行齋醮等祝禱祈禳儀式的建筑物。歷代對道教建筑物的稱呼各有不同,如有“治”、“廬”等。唐宋以后開始統一把規模較大的建筑稱宮或觀,部分主祀民族神的建筑稱廟。道教初創時,山居修道者多棲深山茅舍或洞穴,建筑簡陋。南北朝時,道教建筑隨著儀禮的規范化,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并趨于定型。唐宋兩代為道教鼎盛時期,各地廣設宮觀?!短屏洹ぴ~部》稱唐代道觀全國達1687處,宋代尚存唐道觀壁畫8524間。建筑規模宏大,工藝設計也愈加完善。明中葉以后,道教開始衰微,朝廷對道教建筑的資助銳減,但民間集資興修者仍然很多。中國道教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國傳統三院落式,一般由神殿、膳堂、宿舍、園林四部分組成。將壁畫、雕塑、書畫等藝術形式與建筑物綜合統一,加之因地制宜、巧作安排,具有較高的文化水準和藝術感染力。此外道教建筑常運用自然界中的星宿、山、水、動物、植物的形象對建筑加以藻飾,并賦予藻飾一定的寓意。其中心內容就是道教追求的吉祥如意,長生久祝及羽化登仙思想。中國道教建筑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建筑布局、建造技術,藝術風格以及貫穿其中的藝術哲學對現代建筑界仍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道家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道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