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社爾》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東突厥處羅可汗之子。年十一,以智勇而聞名于本蕃,拜拓設(部落統帥),建牙旗(大將所建,以象牙為飾之大旗)于漠北,與頡利可汗之子欲谷設,分別統治鐵勒、回紇諸部。治眾十年,不征賦稅。有人勸其重賦稅以自奉,社爾曰:“部落豐余,于我足矣。”因而受到諸部落擁護。及頡利欲用兵于唐,社爾力諫,不聽。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頡利率兵南下侵唐,漠北空虛,鐵勒、回紇、薛延陀諸部皆叛。欲谷設率騎兵十萬前往鎮壓,結果大敗。社爾前往支援,亦敗北。次年,社爾率眾西走,至可汗浮圖(在今新疆吉木薩爾縣西北),發展勢力,以圖自立。
及西突厥(其地在今新疆、中亞細亞,王都不定)內亂(統葉護可汗被其伯父所殺,國人不服),社爾一舉破之,半有其地,得眾十萬,自稱都布可汗,謂諸部曰:“首為背叛破我國者,延陀之罪也。今我據有西方,大得兵馬,不平延陀而取安樂,是忘先可汗,為不孝也。若天令不捷,死亦無恨。”諸部酋長皆諫曰:“今新得西方,須留鎮壓。若即棄去,遠擊延陀,只恐葉護子孫必來復國。”社爾不聽,親率五萬余騎討薛廷陀于漠北。戰斗凡百余日,士兵苦不堪言,紛紛逃亡。薛延陀縱兵擊之,社爾敗走高昌國(其地在今吐魯蕃縣東),逃出者才萬余人。而西突厥聲勢復振,社爾處境十分困難,于是率眾東進,歸附于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正月,至長安,授左驍衛大將軍,尚皇妹衡陽長公主,為駙馬都尉,典屯兵于苑內。
高昌王曲文泰素與唐為敵,屢阻西域朝貢;十三年(公元639年),又攻歸附于唐之伊吾(今哈密縣);唐要求歸還中原人,竟匿而不遣;及召其入朝,又以病為由拒之。太宗怒,即以社爾為行軍總管與交河行軍大總管侯君集前往平之。
文泰聞唐兵起,謂國人曰:“唐去我七千里,沙磧居其二千里,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安能致大軍乎!”“今來伐我,發兵多則糧運不給;三萬以下,吾力能制之。”次年八月,唐兵臨磧口(在今哈密縣東南),文泰憂懼不知所為,發病而死,其子曲智盛立。唐軍前鋒抵高昌城下,智盛戰敗。大軍繼至,填塹攻之,飛石雨下,智盛懼而出降。君集私取珍寶,其士卒仿而效之,竟相搶劫。而社爾軍秋毫無犯,一無所取。太宗贊其廉潔謹慎,以高昌寶刀及雜采千段賜之,為北門左屯營,封畢國公。
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太宗以高麗蓋蘇文弒主虐民,率六軍前往伐之,社爾從征。社爾所部士兵皆勇敢善戰,雖頻遭流矢,人百其勇。
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十二月,統兵十萬,以伐龜茲(在今新疆庫車、沙雅二縣間)。次年九月,擊處月、處密(皆西突厥別部,處于焉耆及其以北地區),破之,余眾悉降。十月,引兵自焉耆之西趨龜茲北境。然后,分兵五道,出其不意,突然回師,攻入焉耆。焉耆王薛婆阿那支棄城逃奔龜茲。社爾派兵追殺之,立其堂弟先那準為王。龜茲聞訊,大為震驚,守將紛紛棄城而逃。社爾繼續西進,及距龜茲三百里之處,以伊州刺史韓威領千余騎為先鋒,大軍繼其后。至多褐城(在焉耆西),龜茲王訶黎布失畢率眾五萬拒之。及交戰,韓威佯退,龜茲軍緊追不舍。威行三十里,大軍至,龜茲懼,欲退,唐軍攻之,龜茲大敗,退保都城。十一月,社爾軍逼龜茲城,布失畢棄城西走,至撥換城(今阿克蘇縣),據城固守。社爾至,圍之,凡四十日,城破,擒布失畢,其宰相那利脫身逃走。
社爾先后破五大城,繼遣使至龜茲各地開示禍福,于是皆來歸附,共得七百余城。社爾召父老,諭以伐罪之意,立布失畢弟葉護為王,龜茲人大喜。龜茲乃西域一大國,及其被破,西域諸國大為震驚,西突厥、于闐(在今和田縣)等,爭饋駝馬軍糧。社爾刻石記功而還。
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死,社爾請以身殉葬,不許。高宗即位,遷右衛大將軍。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死。謚曰元。陪葬昭陵(太宗陵,在今陜西禮泉縣東北)。
社爾出身突厥貴族,長期與唐為敵,但自歸唐,對唐忠心耿耿,始終不二。他智武兼備,征戰四方,不避艱險,功勛卓著。這不僅是太宗民族政策之勝利,也是社爾品質高尚、智勇兼備之表現。他為官清廉,生活簡樸。史謂:“歷代武臣,壯勇出眾者有諸,節行勵俗者鮮矣!”“社爾廉慎知足。”
上一篇:《郭子儀》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阿術》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