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禮儀之爭
按國際慣例,外交使節向駐在國元首面遞國書是平常之事,但在中外交往卻成棘手之事。因中國素稱“禮義之邦”,封建政府接待外國來使有一套傳統禮儀。使節被稱為“貢使”,國書被稱為“表”,奉中國為“正朔”,用中國紀年。國書不由皇帝接受,由禮部侍郎接受,置于“黃案”,覲見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禮,體現中國是“天朝上國”。外國使節是番使朝貢。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東來,這套禮儀制度受到西方國家的嚴重挑戰。清初前,葡是老牌殖民國家,已走下坡路,與清交往為謀實利還能按禮儀辦事。英、俄兩國以海陸強國自居,則不然,屢屢和清政府發生“禮儀之爭”。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俄使巴伊科夫因堅持向清帝面遞國書而遭驅逐,1660年俄使阿勃林·佩爾菲里耶夫因“表文不合體制”未能覲見清帝。爭論最激烈的是跪拜禮問題,英使馬戛爾尼和阿美士德來華都拒絕行此禮。1873年,清同治親政,在各國公使壓力下,覲見皇帝改三跪九叩為五鞠躬,但國書仍放在“黃案”上,不由皇帝親自接受。直到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清王朝已成洋人的附庸,舊的覲見禮儀痕跡才消除。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倫理文化·禮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