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祥
一、高中狀元
張孝祥,字安國,號于湖居士,和縣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人。他生于南宋初年的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幼年隨父親寓居蕪湖(今安徽蕪湖)。父親張祁,字晉彥,號總得居士。伯父張邵,字才彥。都在朝中做官。
張孝祥從小聰明好學,博聞強記,過目不忘; 他才思敏捷,下筆數(shù)千言,一揮而就。16歲時,鄉(xiāng)試中舉。紹興二十四年(1154),22歲的張孝祥進京參加會試,又中了進士。
自北宋開寶六年(973)以來,會試中試者還得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雖由皇帝親自主持,但皇帝本人并不閱卷,而是由幾個大臣充任讀卷官,評閱全部考卷,定出名次后,將前幾名的卷子送呈皇帝御批。
殿試時,當朝宰相秦檜的孫子秦塤會試亦中試,與張孝祥一同參加殿試。為使孫子在殿試時奪魁,秦檜在人事方面做了精心安排。殿試結(jié)束,讀卷官評定名次,秦塤為狀元,張孝祥為榜眼,曹冠為探花。然后,送呈高宗御批。據(jù)《宋史》記載,御批時,高宗因?qū)η貦u專權(quán)有些不滿,見秦塤的“對策”里盡是秦檜的論調(diào),于是就把張孝祥擢為狀元,曹冠第二,秦塤僅列為第三。
張孝祥被皇帝欽點為狀元,只有22歲,是宋史上的美談。但各書的記載不盡相同。除上述《宋史》的記載外,還有幾種說法。如宋朝人周密《齊東野語》中說,張孝祥在集英殿參加殿試,考官把他列為第7名,秦塤是頭名狀元,高宗御覽考卷,見張孝祥的試卷最厚,且字寫得極漂亮。第二天在殿上又夸贊張孝祥的詩詞寫得好,并親筆把他擢為狀元。另一位宋朝人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中說,在殿試時,張孝祥就題目對策,文不加點,洋洋一萬多言,一氣呵成。高宗喜歡書法,而張孝祥筆墨甚精,深為高宗欣賞。他的詩也尤雋永。于是,御筆親點他為頭名狀元。
當時,秦檜在朝中為宰相,執(zhí)掌大權(quán)。他得知考官原定秦塤為狀元,以后又御定張孝祥為狀元,心中十分不悅。進一步打聽,才知道張孝祥是張祁的兒子,而張祁與當時頗得高宗賞識的徽猷閣直學士胡寅是至交好友,而胡寅又曾有恩于秦檜,秦檜只得忍下這口氣,但始終耿耿于懷。
孫子沒能奪魁,秦檜極為惱怒。但那狀元是皇上點的,他權(quán)勢再大,也不過是個臣子,只有暗自生氣。
新科狀元得中以后,要拜見宰相。張孝祥不敢怠慢,即去相府叩見秦檜。秦檜說: “皇上不但喜歡你的策文,又喜歡你的詩,還喜歡你的字,可謂‘三絕’啦!”張孝祥連說: “不敢! 不敢!”秦檜又問: “你的詩學的是誰人?”張孝祥答:“學的是杜甫。”“你的書法宗的是哪家?”張孝祥答: “顏真卿。”秦檜冷笑著說: “天下的好事,都被你占斷了!”張孝祥唯唯不敢說話,告退而歸。
張孝祥的伯父張邵,被金人拘去,監(jiān)禁15年才得放回。他的妻子已死,所以精神受刺激,有些失常,妄言張孝祥的父親張祁“殺嫂”,結(jié)果張祁被拘捕。張孝祥中狀元后,父親被立即釋放。
二、戀情難舍
歷史上文魁眾多艷事。達官貴人往往攀附嫁女,就連堂堂天子,也愿招狀元為駙馬。集英殿唱名,張孝祥奪魁,有個叫曹泳的大臣便在殿上向他求婚,要把女兒嫁給他。張孝祥婉言拒絕了。曹泳丟了面子,極為惱怒。
張孝祥拒婚,非但因那曹泳系奸相秦檜的死黨,羞與為伍,他實在是有難言之隱。
原來,張孝祥早有心愛之人,與一個李姓姑娘同居。那李家姑娘原籍桐城(今屬安徽),金兵南侵,李氏一家南逃避難。李家姑娘容貌秀麗,聰明伶俐。張孝祥乃風流才子,與李家姑娘一見鐘情,兩人愛得如火如荼,只有16歲的張孝祥便與李氏同居了。不久喜得貴子,取名曰“同之”。
在那個時代,未婚同居生子不僅遭人恥笑,而且也是不合禮法的。如今,張孝祥狀元及第,其風流韻事若張揚出去,他的名聲必然要受到影響。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李氏悄然離去。紹興二十六年(1156),張孝祥中狀元后的第3年,張孝祥決定把李氏母子送回其老家。臨別之際,兩人難分難舍。事后,張孝祥感慨萬分,寫下了一首詞《念奴嬌》:
風帆更起,望一天秋色,離愁無數(shù)。明日重陽尊酒里,誰與黃花為主?別岸風煙,孤舟燈火,今夕知何處?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日后,他滿懷對李氏的思念之情,又寫了兩首《木蘭花慢》詞,以訴衷腸。其中一首寫道:
紫簫吹散后,恨燕子、只空樓。念璧月長虧,玉簪中斷,覆水難收。青送碧云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情與文梭共織,怨隨宮葉同流。
人間天上兩悠悠。暗淚灑燈篝。記谷口園林,當時驛舍,夢里曾游。銀屏低聞笑語,但醉時冉冉醒時愁。擬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送走李氏母子,張孝祥明媒正娶大學者喻

三、仕途沉浮
宋代科舉,一經(jīng)錄取,立即授官。可是,新科狀元張孝祥因反對和議,上疏請為岳飛平反昭雪,觸怒權(quán)奸秦檜。直到第二年,也就是紹興二十五年(1155)秦檜死后,方得重用。張孝祥起初被任命為承事郎、鎮(zhèn)東軍(今浙江紹興)節(jié)度判官,旋被任命為秘書省正字。秘書省是宋代主管圖書、秘籍的中央機構(gòu); “正字”是秘書省一個較低的官職,掌校勘書籍。以往,新科狀元一般在第二年才能授實職,而張孝祥當年便出任實職,這是相當破格的優(yōu)遇。
張孝祥耿直敢言。宋代,皇帝常召見朝臣,聽取意見。張孝祥初次被召見,就向高宗建議要“總攬權(quán)綱”。以后,又不斷提出一些建議。王安石在宋神宗時主持變法改革,到南宋時對他仍評價不一。張孝祥對王安石持有看法,認為王安石把成績攬在自己身上,造成不良影響,使當今許多朝臣都掠取他人成果占為己有。他建議利用朝中記錄政事的《日歷》審核是非曲直,糾正誤記。高宗采納了他的建議。
張孝祥做了1年的秘書省正字,升任校書郎,這也是秘書省的一個屬官,掌校正典籍,只不過官品略高。做這類官的人一般都有好名聲,很受人尊敬。
這年,太廟長出靈芝,被看做瑞兆。張孝祥向高宗獻了一篇《原芝》。原來,高宗惟一的兒子即太子夭折,沒有子嗣,而高宗又遲遲不立嗣,以明確誰來繼承皇位。張孝祥在《原芝》中說,天生靈芝是天意,表示朝中要早定大計,明確嗣君。當時,朝中不少大臣也正為立嗣問題擔憂。后來,高宗立太祖七世孫趙

高宗見張孝祥一片忠心,擢為禮部員外郎。紹興二十八年(1158),遷起居舍人,負責記錄皇帝起居。次年,兼司中書舍人,這是個職司起草詔令、典掌執(zhí)要的要職。張孝祥穩(wěn)步提升,十分得志,兢兢業(yè)業(yè),毫不懈怠。
張孝祥初入仕途,一帆風順,這頗得力于湯思退的提拔。湯思退,處州青田(今屬浙江)人,是投降派秦檜的黨徒。秦檜臨死之際,召見湯思退,贈黃金千兩,湯思退沒敢接受。高宗從這件事判斷,湯思退同秦檜并不一樣。
秦檜死后,朝中的主戰(zhàn)派一度占了上風,堅持與金作戰(zhàn),以圖恢復中原。就在這種局面下,高宗拜沈該、湯思退為宰相。于是,湯思退露出了真面目,與金人勾結(jié)。所以,民間說: “死了一個秦檜,又生出一個秦檜。”
張孝祥出自湯思退門下,是其弟子,有師生之誼。所以,張孝祥中狀元后一再升官,應當說與湯思退的提拔分不開。主戰(zhàn)派在反對主和派的新首領湯思退的同時,也認為張孝祥在政治上與湯思退立場一致,對他也產(chǎn)生了不滿。
其實,張孝祥平生意氣豪邁,不忘恢復大計,有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入仕不久,就曾疏請為岳飛昭雪,為秦檜所忌。對于湯思退,因為不僅有師生之誼,而且有知遇之恩,因而從不得罪湯思退,但并不是依附。
汪徹曾與張孝祥一同修先朝實錄,他為人老成畏禍,不敢直書歷史,盡力美化。張孝祥年少氣銳,直筆不諱,對汪徹多有凌抑。后來,汪徹出為職司監(jiān)察的御史中丞,反對湯思退妥協(xié)投降,同時彈劾張孝祥奸滑不軌,應速速查辦。高宗免了張孝祥的官職,但沒有把他趕回老家,而是讓他到地方任職。張孝祥請祠祿,這官名義上掌管某地某個道教宮觀,實際上只拿俸祿不管事兒,多以那些退休、罷官的官員為之。高宗詔準,派張孝祥提舉江州(今廣西崇左南江州)太平國宮。次年,在湯思退保舉之下,他又被提升為撫州(今江西撫州)知州,這一年他28歲。《宋史》中稱贊他在任職期間,辦事精確,一些多年擔任知州、知府的官吏都趕不上他。
張孝祥到撫州后,一次宴請客人,陪席的妓女唱《驀山溪》詞,當唱到“金杯酒,君王勸,頭上宮花顫”時,張孝祥想起當年中第時的盛況,得意之際,不由地頭顫動了幾下,陪客都覺得可笑,他卻一點兒都不知道。宋代官吏宴客,招妓女坐陪是一種風尚,有的妓女能歌,有的還能詩。一次,廬陵郡太守王宜子路過撫州,張孝祥宴客,又招妓女陪酒,其中有一個妓女會作詩。同座的陳漢卿說: “太守稱為五馬,今天有張、王兩位太守在座,成了十馬,你以這個內(nèi)容寫一首詩吧。”那妓女當場吟道:
同是天邊侍從臣,江頭相遇轉(zhuǎn)晴親。
瑩如臨汝無瑕玉,暖做廬陵有腳春。
五馬今朝成十馬,兩人前日壓千人。
便看飛詔催歸去,共坐中書秉代鈞。
張孝祥竟然認為這詩寫得甚好,大加贊賞。
在撫州期間,有一天,他父親張祁在書齋里招呼人取筆箋發(fā)文書,來了兩個人侍立一旁。張祁問: “你們是何人?”兩人答: “我們是撫州管文件信函的書表司,聽到您要發(fā)書,特意來侍候應差的。”張祁一聽,十分不悅,打發(fā)他們走后,把兒子找來說: “撫州的書表司是為你這個太守服務的,怎能為我服務呢?我要發(fā)書,應該你這個當兒子的侍候!”張孝祥連聲答是,侍立一旁。
就在這一年,臨川(今屬江西)在押犯人搶了兵器庫造反。張孝祥聞訊,單騎馳入叛亂者中。他鎮(zhèn)靜自若,好言安撫眾人,擒殺領頭鬧事的人。一場叛亂就這樣被平息了。他還張榜嚴禁出售假藥,維護患者的利益。
盡管如此,張孝祥仍受到一些人的攻擊,不到1年,又被革職。
令他欣慰的是,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初八日,宋將虞允文在采石(今安徽當途西北)大敗金兵,金國皇帝完顏亮被部下殺死,南宋政權(quán)可以穩(wěn)定一個時期了。張孝祥以激動的心情揮毫寫了一首《水調(diào)歌頭·和龐祐父》: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云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勝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yè)故優(yōu)游。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這首詞在歌頌宋軍大勝的同時,表示了以今天的勝利來洗去靖康之恥,也表達了自己未能親自參戰(zhàn)的遺憾心情。
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高宗禪位,嗣子

平江在長江三角洲,十分富庶,官務繁忙。張孝祥處理政務、刑事及民事都很決斷,從來不積壓案件。當時平江府濱海,境內(nèi)的富豪與海盜勾結(jié),共同獲利。張孝祥不畏權(quán)勢,逮捕了人犯,把他們的非法所得全部沒收,共得稻谷數(shù)萬石之多。第二年,江蘇一帶遇災,民間饑荒,張孝祥便把這些沒收的糧食拿出來,賑濟災民。百姓感恩不盡。
張浚,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抗金名將,也是主戰(zhàn)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因一向與秦檜、湯思退意見相悖,被外放川陜京西宣撫使,鎮(zhèn)守地方,與金兵多次交戰(zhàn)。隆興元年(1163),孝宗即位的第二年,張浚乃被起用,任樞密使,管理軍務,屢敗金兵。
張浚認為張孝祥年輕有為,并有愛國之心,很是賞識他。原來,隆興元年(1163)張浚回朝前夕,曾出任判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兼行宮留守,張孝祥應邀前去做張浚的門客。建康乃江南重鎮(zhèn),地處宋金交戰(zhàn)的前線。此時,南宋北伐失敗,主和派得勢,急于向金屈辱求和,建康城內(nèi)的達官貴人醉生夢死,茍且偷安,而逃難來的北方人饑寒交迫,苦不堪言。張孝祥目睹此景,悲憤交加。一天,在張浚府中宴席上,他即席吟了一首著名的詞篇《六州歌頭》: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消凝! 追想當年事,殆天數(shù),非人力;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氈鄉(xiāng),落日牛羊下,區(qū)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 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這首詞,上片寫中原淪陷的凄涼情景及金人的驕橫,下片寫作者同情那些渴望北伐的中原人民,但又報國無門的滿腔悲憤。全詞悲愴感人,淋漓盡致,鞭撻了茍安投降者流,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憂國憂民之心洋溢于字里行間。
張浚聽后十分激動,想到自己作為大將,守土有責,豈能在此飲酒作樂?于是,連酒也吃不下去,竟為之罷席。可見,此詞在當時是如何震動人心了。
當時,張浚受到孝宗的重用,便極力在孝宗面前推薦張孝祥。聞薦之后,循照舊例,孝宗召見了張孝祥,讓他陳述政見。張孝祥說: “當今任用賢才的途徑太窄,應該廣泛培養(yǎng)、任用人才,并有充足的備用人才。”孝宗對他的見解表示嘉許。
湯思退與張浚一直矛盾很深,一個主和,一個主戰(zhàn)。湯思退認為張孝祥是自己的門生,一向受自己提拔,現(xiàn)在又倒向張浚,十分不悅。張孝祥得知后,就向孝宗進言: “希望湯、張二相能夠同心戮力,以合陛下恢復之志。靖康以來,和、戰(zhàn)兩派爭論不休,遺害無窮,應該首先建立自治之策,然后才能確定是‘和’還是‘戰(zhàn)’。”張孝祥這種雙方都不得罪的態(tài)度,使朝中許多人士都認為他是“騎墻派”。
張孝祥被任命為中書舍人,后任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不久,又兼任建康留守。但是當金兵進犯時,張孝祥在湯思退影響下卻說: “金人不過是為了訂立盟約。”他的這種言論遭到彈劾,并被解除官職。
孝宗乾道元年(1165),張孝祥重新被任用,以集英殿修撰之職,外任為靜江府(今廣西桂林)知府,兼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他在任職期間,顯示了非凡的才能,有一定政績。但隨即又被彈劾,再次罷官。
乾道二年(1166),張孝祥起為譚州(今湖南長沙)知州,權(quán)荊湖南路提點刑獄公事。審理訴訟,為一婦人平反冤獄。翌年秋,出為荊南、荊湖北路安撫使。荊州(今湖北江陵)地濱長江,也是南宋國防的前線。張孝祥在《浣溪沙·荊州約馬舉先登城樓觀塞》中寫道: “萬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濁酒戍樓東,酒闌揮淚向悲風……”表達了一片愛國忠心。
在荊州期間,他也有一定的政績。主持修建了寸金堤(也記為守金堤),這項水利工程使得荊州許多年沒遭水患; 他還主持建造了萬盈倉,作為漕運的一處倉儲庫房。
張孝祥是南宋朝中一個有爭議的人物,時常遭人彈劾,在仕途中幾上幾下,使他十分郁悶,屢次上疏辭官。乾道五年(1169)三月三日,張孝祥進為顯謨閣直學士,遂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去官職。至此,張孝祥15年的仕途生涯結(jié)束了。這年,他才37歲,正值人生黃金時期。
退休不久,張孝祥在烈日下陪好友虞允文泛舟蕪湖,兩人邊玩邊飲,張孝祥突然中暑倒下,再也沒有醒來。
張孝祥英年早逝,時人為之惋惜,當朝天子孝宗也有用才不盡之嘆。《宋史》在評論張孝祥的一生時,認為他瀟灑俊逸,文章過人,書法詩詞均好。任官職期間,他親自書寫奏折函件,受到高宗、孝宗兩位皇帝稱贊。遺憾的是,他出入湯思退和張浚兩人門下,游離于和、戰(zhàn)兩派之間,時人對此感到惋惜。
他的后人在《宣城張氏信譜傳》中寫道,張孝祥中狀元時是出自湯思退門下,但見到魏公(張浚)一心為國,志在恢復失土,他就改為贊成張浚。這樣,張浚才在皇帝面前,幾次舉力推薦張孝祥,張孝祥也從此不與湯思退相一致。就張孝祥留下的詩詞文章看,他確實是愛國的。但處在和、戰(zhàn)兩派爭斗的中間,他確實有時態(tài)度曖昧。因此,他死后,雖然被認為是難得的人才,但并沒有謚號。
張孝祥的遺體被安葬在建康鐘山。年代久遠,其墓今失所在。
四、一代詞人
張孝祥少年時寫詩,崇拜杜甫,嘗學杜詩; 后又學詞,嘗學蘇軾。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詩,但成就較大的是詞,且詞風接近蘇軾,氣勢豪邁,詞境雄闊。據(jù)《四朝聞見錄》記載,張孝祥乘船游于洞庭湖上,金沙

中國文學史上,以宋代的詞成就最大。張孝祥與張元乾兩人,被稱為南宋初期詞壇上的“雙璧”,受到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偉大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開一代詞風。辛棄疾等人正是在張孝祥影響下成長起來的。
前面提到的《六州歌頭》中“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等句,抒發(fā)了壯志未酬的忠憤之氣,清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此詞云: “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起舞。”張孝祥的確是在辛棄疾之前,努力開拓的詞人。乾道二年(1166),張孝祥被讒言從桂林落職北歸,泛舟湘江時,想起了憤而投江自殺、死于汨羅江的屈原,同時也為自己多次被罷官而感憤,便寫了《水調(diào)歌頭·泛湘江》:
濯足夜灘急,發(fā)北風涼。吳山楚澤行
,只欠到瀟湘。買得扁舟歸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滄浪,蟬蛻塵埃外,蝶夢水云鄉(xiāng)。
制荷衣,紉蘭佩,把瓊芳。湘妃起舞一笑,撫瑟奏清商。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還與日爭光。莫遣兒輩覺,此樂未渠央。
其實,屈原一生愛國,悲憤而死,張孝祥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張孝祥稱自己的詩詞是學北宋詞人蘇東坡,所以,他的詩詞與蘇東坡的詞相仿。有人認為,張孝祥的世界觀甚至也與蘇東坡相仿,有消極處世的一面。處于北宋時期的蘇東坡對是否變法感到困惑,認為身處政治漩渦之中; 張孝祥對和、戰(zhàn)兩派,不愿得罪任何一方,因而也有消極思想。如其七言絕句《和如庵①》:
厭聽諸方三昧禪,卻思夜雨對床眠。
欲知千偈如翻水,看取朝來綠漲川。
就表現(xiàn)了一種欲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歸于平靜的意愿。在他的詞中還寫有“萬事只今如夢”、“萬事舉杯空”等句。
張孝祥的詩詞,從內(nèi)容上看,除抒志、愛國等內(nèi)容以外,也有許多是寫景的。其抒情、瀟灑自如的作品,描繪了祖國山河雄麗的景色,寄意深遠。這是他詩詞的又一特點。如《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本詞上片寫湖光水色、交相輝映的壯麗自然景色; 下片寫作者怡然心會的坦蕩高潔的胸懷。詞中張孝祥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優(yōu)美境界之中,興會洋溢,顯示了他豪邁的氣概,蔑視小人對他的讒害。此詞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表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藝術(shù)造詣和風格。
唐宋時期,許多政治家同時也是頗有成就的大詩人、大詞人,張孝祥便是其中之一。以詩詞寫景,其實是寄托情懷。黃叔旸評論他的詞說: “筆酣興健,頃刻即成,卻無一字無來處。”如《水調(diào)歌頭·金山觀月》:
江山自雄麗,風露與高寒。寄聲月姊,借我玉此中看。幽壑魚龍悲嘯,倒影星辰搖動,海氣夜漫漫。涌起白銀闕,危駐紫金山。
表獨立,飛霞,切云冠。漱冰濯雪,渺視萬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處? 聞道神仙笑我,要我欲俱還。
這首詞被譽為“冷然,灑然”,如同神仙所作,可與蘇東坡的那首《水調(diào)歌頭·快哉亭作》相比美。
德安人王阮,慕張孝祥之名,隨他學詩。兩人同游廬山的時候,張孝祥寫詩兩首,王阮讀后感嘆地說: “先生的詩氣吞河山,而學生我是無法趕得上的。
張孝祥少年得志,詩書雙全,一代風流。他去臨江時,宿在一個女貞觀內(nèi),觀內(nèi)有一位帶發(fā)修行的女尼,叫陳妙常,年方20余歲,姿色超群,詩文俊雅,還精通音樂。張孝祥住在觀內(nèi),寫詞以贈,表示愛慕之意。陳妙常也回一首,表示拒絕。此事在詞壇傳為佳話,詞收在《名媛璣囊》一書中。后來,陳妙常與張孝祥的朋友潘德成相愛,這一故事被元代著名劇作家關漢卿編成戲曲《萱草堂玉簪記》,被明代無名氏寫成話本《張于湖宿女貞觀》,又被明代高濂寫成傳奇《玉簪記》。
后世許多詩詞評論家對張孝祥的詩詞給予很高的評價。陳應行在《于湖先生雅詞序》中贊美他的詩詞“自在如神之筆,返往凌云之氣”,湯顯在《紫薇雅詞序》中稱他的詞“駿發(fā)踔厲,寓以詩人句法”。
張孝祥的詩詞多收于《于湖集》、《于湖詞》中。
五、著名書法家
張孝祥不但是一代詞人,還是南宋著名的書法家。
早年,張孝祥寓居蕪湖的時候,庭園中建有池塘,種有芙渠,岸邊有楊柳,鷺鷗出沒其間,煙雨變幻其中。他自書堂匾為“歸去來”,筆墨飽酣,見到的人,無不稱贊。于是,張孝祥被叫做“紫府仙”。
張孝祥書法宗學顏真卿。早在當年殿試時,他在試卷中就顯露了精湛的書法,高宗閱覽后對當朝宰相秦檜說: “張孝祥詞翰俱美。”就是說,他的文章、書法都很好。從此,他的書法更是出了名。
他在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時,境內(nèi)建了一座多景樓,是一處名勝。有人慕張孝祥為書法家,特請他題寫樓匾,他提筆寫了3個顏體大字,看到的人無不稱好。公庫送他200兩銀子作為潤筆報酬。張孝祥沒有收銀子,而是要了100匹紅羅。一天,他在樓上宴請賓客,又招來妓女陪酒。喝酒當中,張孝祥寫了詞,讓妓女當場和唱,一時間大家甚為歡暢,他就把那些紅羅送給了妓女。
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山的慈云嶺下有一寺院,寺前有一個池塘,水特別甘甜,稱為鳳凰泉。有人特請張孝祥題字刻于石上,為“鳳凰泉,于湖張紫薇孝祥書”。夏執(zhí)中是皇后的哥哥,被尊稱為國舅。這一天,夏執(zhí)中來到鳳凰泉,看到張孝祥題寫的刻石,覺得不如自己,就在木牌上手書了“鳳凰泉”3個字,命人將張孝祥原刻取下,換上他寫的字。
孝宗曾經(jīng)到寺中進香和游覽,見過張孝祥題字的刻石,十分欣賞。這天,孝宗又來寺中進香,看到“鳳凰泉”三字已不是張孝祥所書,很生氣,便下詔令僧人用斧子把夏執(zhí)中題字的木牌劈成碎片做柴燒。幸好,張孝祥原先寫在紙上的題字還被寺中僧人保存著,于是,雇工重新刻于石上。
上一篇:張孝杰
下一篇:張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