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作光的遺憾
賈作光是我國著名舞蹈家、編導家。1923年生于遼寧省遼陽市。1938年考入長春偽“滿映”演員訓練所學習現代舞、芭蕾舞和民族民間舞。1946年在東北解放區編演了許多反映新風尚新生活的舞蹈節目。曾先后在內蒙古歌舞團、中央民族歌舞團、中國舞蹈家協會擔任領導工作。他創作的《鄂爾多斯舞》、《盅碗舞》榮獲世界青年聯歡節金質獎章,其代表作還有《雁舞》、《牧馬》、《馬刀舞》、《擠奶員》、《彩虹》等。
為了尋找光明,賈作光于1942年流亡入關,他結識了清華、北大、輔仁等校的進步大學生,幾個人志同道合,立即組建了《作光舞蹈團》。雖然人數不多,樂器寥寥無幾,但畢竟有了自己的陣地。他白天忍饑挨餓,夜里露宿在公園的長椅上,生活雖然貧困,創作卻喜獲豐收。這個時期他自編自演了《故鄉》、《國魂》、《少年旗手》、《蘇武牧羊》、《西線無戰事》、《魔》等具有愛國思想的舞蹈。首場演出的劇場是芮克影院(今紅星電影院),演出的第一個舞蹈(少年旗手)是借用意大利的故事:一位勇敢的旗手舉著紅綠藍三色國旗,爬上羅馬城樓,當他接近凱旋門時,侵略軍鳴槍,旗手飲彈,但他仍高舉國旗不倒。臺下群情激憤,許多學生感動得流下淚來。結尾的雙人舞《魔》,以白衣少女象征美麗的家園,魔鬼象征邪惡的勢力,二人對舞中,魔鬼張牙舞爪,少女從恐懼到無畏,用計謀引魔鬼墜火身亡。每場演到這里,觀眾都拍手稱快。經過數場演出后,引起了憲兵們的密切注意,常常到后臺無理刁難。就這樣,《作光舞蹈團》僅僅生存了六十天,就被迫解散了。從此郁郁寡歡的賈作光過著流浪的生活。
賈作光參加革命工作之后,隨吳曉邦到解放區內蒙古王爺廟參加土地改革。從他第一眼望見無邊的草原,第一次接觸熱情慷慨的草原牧民,就覺得再也難以同他們割舍。隨取名呼德沁夫(蒙語:草原之子),立志做草原人民的兒子。他最希望的仍是用自己心愛的舞蹈藝術為牧民服務。于是他憋在小屋里苦思冥想了好幾天,編出了自己最滿意的舞蹈,他懷著十分得意的心情,把這個取名《牧馬舞》的作品,呈現在他所熱愛的觀眾面前。他在草地上翻騰、跳躍、旋轉,使盡了渾身解數,但牧民們卻看得莫名其妙,還以為是“大仙”附了體哪。這是賈作光從事舞蹈藝術以來第一次“慘敗”!賈作光的可貴之處在于迅速地覺醒、奮起。時至今日,每當他給青年人授課,常常以這次“慘敗”作為開篇。因為:“狂熱的自我欣賞遭到現實無情的打擊后,我重新認識自己,認識生活,認識人民,認識舞蹈藝術,這是我舞蹈生涯的轉折點……”。
上一篇:讖緯學說阻礙了中國樂器制造的發展
下一篇:距X射線的發現只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