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宗教文化·法相宗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名。創(chuàng)史人為玄奘及其弟子窺基。窺基常住慈恩寺,有慈恩大師之稱,亦稱此宗為慈恩宗。強調(diào)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玄奘印度求法回國后譯出瑜伽學系的“一本十支”各論,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論基礎(chǔ)。窺基根據(jù)玄奘的意見,加以發(fā)揚,編成《成唯識論》,為該宗的代表著作。此外還有《成唯識論述記》、《樞要》等著作。窺基之后有慧沼、智同傳承兩代,各有闡揚。智周弟子如理以后,即逐漸衰微。該宗的判教是依據(jù)《解深密經(jīng)》、《瑜伽師地論》等,判釋迦一代教法不為有、空、中道三時。理論上主張外境非有,內(nèi)識非無,成立“唯識無境”,把思想認識的轉(zhuǎn)變看成是由迷而悟,由染而凈的修習目的;用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之三自說概括全部學說。該宗還運用邏輯因明學和主張五重觀法:即遣虛存實識、舍濫留純識、攝末歸本識、隱劣顯勝識、遣相證性識。因該宗教義過于繁瑣,故很快衰微,到近代曾一度興起法相唯識之學,并出現(xiàn)了不少著作,但為時不長。該宗學說曾傳到日本,并形成了自己的宗派,流傳至今。
上一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政治要事·法家
下一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外交文化·海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