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百科全書”—敦煌遺書·眾多的宗教材料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華戎所交一都會,也是外來宗教傳入我國的最早地點,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均由敦煌傳入內地,因而敦煌遺書中有關宗教的卷子很多。
(1) “佛教遺書”
敦煌遺書中佛教經卷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因而有的學者將敦煌遺書稱為“佛教遺書”。敦煌佛教的內容龐雜,主要有以下幾類:①經、律、論類。即佛教的“三藏”,敦煌遺書中佛教各宗派的卷子都有,如《大般若波羅密多經》《金剛經》《金光明最勝五經》、《妙法蓮花經》《維摩詰經》等,尤為寶貴的是不少經卷附有題記,如《凈名經關于釋抄》的題記,將維摩詰經的翻譯的情況交待得清楚明白,它對佛教翻譯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這些都是研究當時佛教現狀及佛典崇拜、功德思想的重要資料。②藏外佚經,即《大藏經》中未收的佛經。唐末五代時,全國各地寺廟逐漸以《開元錄·入藏錄》所著錄的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佛典為大藏的標準數目,未著錄的佛典被排除在外。敦煌曾一度被吐蕃統治,當時的高僧法成翻譯的佛典僅在敦煌流傳,未入《開元錄》,后又被封入藏經洞(方廣锠《敦煌遺書中的佛教著作》)。這些藏外佛經的發現,為佛教史的研究拓寬了途徑,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為研究印度佛教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漢藏佛教的交流、印度佛學大師的生平著作等都提供了大量豐富的資料。③疑偽經。“疑經”是指真偽未斷的經典,“偽經”是指中國人假托佛說而撰述的經典。這些經典反映了中國的佛教特點,是研究中國佛教史的寶貴資料。但歷代王朝在組織編制《一切經》或《大藏經》時,一般不把這些所謂“疑偽經”編入,甚至禁止在《大藏經》內附“疑偽經”目錄。這類經典不僅《大藏經》未收,內地也保存極少(周丕顯《敦煌佛經略考》)。敦煌佛經中保存的疑偽經有七十多種。④各種目錄。敦煌遺書中的佛經目錄有全國性目錄、品次錄、藏經錄、點勘錄、流通錄、轉經錄、乞經狀配補錄、寫經錄等,其中有許多珍貴資料的《人集錄都目》是現存關于三階教經典的最完整目錄,《某寺歷年配補藏經錄》為我們解開佛教帙號這一千古之謎提供了一把鑰匙(方廣锠《敦煌遺書中的佛教著作》),而《眾經別錄》的發現為我們研究古典目錄學,特別是佛經目錄提供了寶貴資料。
(2) 道教典籍
敦煌遺書中也有數量眾多的道家典籍,《道德經》是遺書中的主要道教典籍。今本《道德經》二卷是唐以前的定本,但在唐以前也有以《道經》為下卷,《德經》為上卷的,敦煌遺書中有明確反映,皆題《道經下》,或《老子道經下》、《老子德經上》,這與1972年山東銀雀山發現的《德經》上、《道經》下相吻合。由此可知,以“德”、“道”為上下是戰國以來就存在的,唐寫本還保存了舊本(姜亮夫《敦煌經卷在中國文化學術上的價值》)。
自佛教傳入中國后,與儒、道發生關系,并相互批評攻擊,道家反對佛教的典籍。最重要的就是《老子化胡經》,敦煌遺書中還保存了這一重要典籍《老子化胡經》的四個卷子。另外還有一些道教佚經即《道藏》未收的經典,如《太上洞玄靈寶妙經》《老子說罪福大報應經卷七》《洞真三天正德經》《諸經要略抄義》等十多卷。
(3) 景教文獻
景教是基督教最早傳入中國的一個支派,即“聶斯脫利派”。《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唐德宗建中二年(1781年)建立的,它是景教傳入中國的有力物證。從這塊碑我們知道聶斯脫利派傳教士在唐太宗貞觀九年(635)來到中國。但由于景教文獻很少,無法對它在中國的流傳情況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研究。敦煌藏經洞中發現有七種關于唐朝景教的文獻,即《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三威”指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威嚴,“蒙度”就是蒙救贖的意思,從內容可知這份文獻寫成于公元8世紀。敦煌本《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是僅次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重要文獻。另外有《尊經》《老玄安樂經》《序聽迷詩所經》《一神論》《大秦景教宣元本經》《大秦景教大圣通真歸法贊》等。
(4) 摩尼教經典
摩尼教是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一個宗教,由于摩尼教屢遭迫害,無經典和資料遺留,因而對摩尼教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敦煌發現的摩尼教重要文獻主要是三種漢文摩尼教殘卷(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即《摩尼教殘經一》《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下部贊》。這三部殘卷均為研究摩尼教的重要文獻。敦煌本《摩尼光佛教法儀略》由兩截殘卷組成,共約一千五百四十余字,分六章,每章各有題目,是了解摩尼教概況的重要著作。《摩尼教殘經一》是1923年陳垣先生在《摩尼教入中國考》中提到的經卷,并疑為波斯摩尼僧獻給武則天的《二宗經》,而林悟殊先生以為《殘經一》非《二宗經》,而是本自摩尼本人的著作,并得出結論:“《殘經一》的原名很可能就是《儀略》所提及的摩尼第五部經典《缽迦摩帝夜》即《證明過去教經》。”(林悟殊《摩尼教及其東漸》)而《下部贊》并非中國摩尼教徒自己撰寫的經典,而是唐代后期的一篇譯作,是中國摩尼教徒舉行宗教儀式時用的贊美詩,它是研究摩尼教義、宗教儀式及其在中國的衍化的重要資料。
上一篇:嶺南文化·嶺南宗教文化·伊期蘭教在嶺南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傳統建筑·傳統建筑中的八寶圖案、雕刻藝術和假山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