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名實
古代哲學中的一對重要范疇。“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墨子·經說上》)。“名”就是今人所說的概念,“實”就是概念所稱謂的事物。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急劇變化,“名”與“實”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名實關系逐漸由社會政治問題發展成認識論問題,成了百家爭鳴的重要問題之一。孔子有感于“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提出了“正名”的主張,想用辯證社會等級名分的方法鞏固宗法等級制度,實際上是要以名正實。老子認為,名稱、概念無法把握“道”,只有“無名”,即不用任何名稱,才能正確把握“道”。墨子提出“取實予名”,根據事物的客觀情況,予以相應的名稱。后期墨家進一步提出“以名舉實”,認為概念、名稱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公孫龍著《名實論》,強調“名”與“實”必須相當:“夫名,實謂也”。荀子總結先秦名實之辯,認為“制名”的目的是“指實”,即“明貴賤”,“辨同異”(《荀子·正名》)。另提出“共名”與“別名”的相對性思想,批判“以實亂名”、“以名亂實”,“以名亂名”等錯誤。韓非主張“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韓非子·奸劫弒臣》)。先秦諸子關于名實問題的爭論涉及到概念、判斷、推理等問題,導致了中國古代“名學”即邏輯學的建立。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古格王國遺址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