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秦皇島之旅·秦皇島·秦皇求仙入海處
秦皇島,是秦皇島市的統稱,管轄海港、山海關、北戴河三區,以及昌黎、撫寧、青龍、盧龍四縣。當地人們則把海港區稱作秦皇島。其實,秦皇島在歷史上只是一個面積約1平方公里的海島,即現在的東山和南山。清乾隆二十一年(1746)《臨榆縣志》記載:“秦皇島距山海關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惟島居中。”可見二百四十余年前,它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海島。之后,由于泥沙的堆積,河流的人工改道,島嶼才與陸地相連。民國十七年(1928)的《臨榆縣志》記載:“秦皇島,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脈由東轉西插入海中,橫壓水面,遠望形如臥蠶。”顯然已是一個半島了。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后來秦皇島這個地名已不再專指東山和南山構成的半島,而泛指海港區,甚至是它管轄的三區四縣了。
明嘉靖《山海關志》載:“秦皇島,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于此”。相傳,秦始皇曾先后派了兩批人從這里入海求仙,第一批為首者為韓終,帶了五百童男童女,入海之后便音訊杳然,有人謂他們去了朝鮮。第二批為首者是燕人盧生,他倒是率領船隊回來了,但沒有帶回長生不老之藥,卻帶回來一句讖語,謂:“亡秦者胡也”。秦始皇錯將“胡”字理解為“胡人”,于是,便派大將蒙恬監修萬里長城以備胡人。殊不知此胡乃是其基業之傳人“胡亥”。
在東山公園門口,尚存一塊殘碑,上刻“秦皇求仙入海處”。此碑為明成化十三年(1477)所立,在十年動亂中被推入海中致殘。1990年秋天,在南山海邊,又發現了卷云紋半瓦當和繩紋磚等秦漢建筑遺物。相傳,當年秦始皇登上此島,衣服被島上的荊棘劃破,不禁勃然大怒,便下令士卒將這些荊棘斬盡殺絕。丞相李斯上前勸解,謂忠言逆耳,忠臣逆君,“荊棘”者,便是“金吉”也。秦始皇一聽,想起當年被啟蒙老師以荊棘鞭策,遂使自己發憤學習,成了大器。對老師教誨之恩,不勝感激,便躬身向荊棘拜了三拜,這便是“秦皇拜荊”的故事。
現代的秦皇島是一座港口城市,它的發展史是與港口發展史聯系在一起的。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初五(1898年3月26日),清政府宣布秦皇島港為“自開口岸”。隨后,開平礦務局直接插手和介入秦皇島港開埠前后的一切事務,代理秦皇島地畝,獨攬建造碼頭及優先輸運開平煤炭的種種權利,不久秦皇島便成為開平礦務局以輸出煤炭為主的專用港口。1912年,開平礦務局與灤平礦務局聯合為開灤煤礦,港口又取得了發展。至民國五年(1916),京奉鐵路改線,貿易繁興,居民已有數千戶。后便形成了秦皇島市的雛形。
秦皇島港是個不凍不淤的天然良港。在嚴寒的冬季,渤海灣各港中唯有秦皇島港能夠照常通航。因為它面臨較深的海區,受大氣溫度影響較小,強大的黃海暖流恰好又流經這里,給海水增加了熱量,而且秦皇島附近沒有較大的河流入海,海水含量高,所以海面不易結冰。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靈人山·秀才看榜進士釣魚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南寧之旅·南寧·竹鞭趕五象新城鎮九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