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黃歇浦
上海市境內黃浦江的別稱。簡稱歇浦。因相傳戰國時楚春申君黃歇疏鑿此浦而得名。按江南港浦傳說出于黃歇開浚者甚多,見于宋以前記載的,有浙江吳興黃浦,江蘇江陰中港、黃田港等;此上海黃浦不見于宋以前記載,以此浦為黃歇所鑿,顯系比較后起的說法。本吳淞江支流之一,其后流勢日盛,浦面漸寬,明初已有大黃浦之稱,永樂中夏之吉復加疏浚,改流東北會吳淞江,中葉后遂代吳淞江成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清以來統稱黃浦江。黃浦亦為上海名勝,明、清時,“黃浦秋濤”為滬城八景之一。農歷八月十五日在陸家咀可以看到“銀濤壁立如山倒”之景。黃浦江中游有越江隧道,全長2730米,主道1300米,高4.40米,行車道寬7.07米。上游之松江號車墩,葉榭問有黃浦大橋,公路橋全長1860米,寬12米,鐵路橋連引橋長達3,048米,時稱黃浦江上第一橋。九十年代隨著上海浦東區的開發,在黃浦江又建成特大橋梁,更為壯觀。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鴻溝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總論·齊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