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失計殺晁錯
西漢時的晁錯是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早在漢文帝在位時,他就多次談論過加強中央集權和削弱分封諸侯的事,并提出過更定法令的建議,文帝雖未全部采納,但對他的才能還是肯定的。景帝即位后,繼續采取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決心要把國家治理好,晁錯又得到景帝的賞識,視其為“智囊”,將他由內史提升為御史大夫。但是,丞相申屠嘉等人卻對他有懷恨之心,總是想辦法整治他。一次,因為內史府從東門出入不方便而在南面另開一個門,申屠嘉便上奏皇帝,說晁錯“擅鑿廟垣”,請求將他“下廷尉誅”。景帝說:“那不是廟垣,沒有觸犯國法”。申屠沒有達到迫害晁錯的目的,事后他后悔地說:“我做錯了,不應當先請示后殺他,如果先把他殺掉再去請示就好了。”
晁錯一生中杰出的政治見解,主要在于他維護中央集權,反對諸侯割據,這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然而,就是在這個問題上,諸侯王和朝廷的頑固勢力對晁錯恨之入骨,想方設法將他置于死地。那時,漢朝共有二十二個諸侯國,土地多集中在他們手中。如齊王有七十多個城,吳王有五十多個城,楚王也有四十多個。諸侯鬧割據,一來免不了要發生戰爭,二來對發展生產也很不利。晁錯曾對景帝說:“吳王一直不來朝見,按理早該把他治罪。先帝送給他幾杖,原來是寬大為懷,希望他改過自新。哪知道他反倒越來越狂亡自大,不受朝廷管束。他還招兵買馬,準備造反。眼看諸侯王的勢力越來越大,還是趁早削減他們的封土,限制他們的發展。”景帝說:“好是好,就怕削土會引起他們造反。”晁錯說:“諸侯要是存有造反之心,削地要造反,不削地將來也要造反。現在造反,禍患還小,等將來他們勢力更大了,造起反來,那禍患也就更大了。”漢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采取了一系列削弱和限制諸侯王的措施。
就在這個時候,一直懷有政治野心的吳王劉濞借著削地的因由,以“殺晁錯、清君側,救護劉氏天下”的名義,煽動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七個諸侯國,興兵造反。在強大的攻勢面前,景帝被嚇昏了頭腦。朝廷上有幾個妒忌晁錯的人都說七國發兵完全是為了晁錯一個人。此時晁錯正和他商量派兵出征,景帝已無心聽取晁錯的良策。有個叫爰盎的大臣對景帝說:“吳楚七國反,用意很明白,就是反對晁錯剝奪封邑;為今之計,只有恢復他們的故地,而把晁錯殺掉,自然就什么事情都沒有了。”景帝默不作聲,想了想,然后說道:“如果真能象你說的那樣,我自然不會因愛惜晁錯一人而得罪天下。”之后,又有人上書景帝,劾奏晁錯“亡臣子禮,大逆無道”,請求判處他“腰斬”。在奸佞的蠱惑下,漢景帝對局勢作出錯誤的判斷。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把忠心耿耿的晁錯慘殺于東市。
漢景帝殺掉晁錯,實在是嚴重的失計。吳王劉濞本來一心要當皇帝,殺了晁錯,仍不接受讓他退兵的詔書。參加平定吳楚之亂的謁者仆射鄧公回朝報告軍事情況,景帝問他:“你從軍隊里回來,是了解情況的,吳楚聽說我己把晁錯殺掉了,會就此罷兵嗎?”鄧公說:“不會。吳楚蓄謀反叛,己經數十年;什么反削地呀,要誅晁錯呀,都只不過是借口而己。經此一事,從今以后,我看再也無人敢在你面前說話了。”景帝說:“那是何故?”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過分強大,弄得朝廷無法控制,所以主張削弱他們,使朝廷得到尊重,這實在是萬世之大利。建議被你采納了,還沒有施行呢,他自己卻被你殺掉了。你這樣做只能起兩個作用,對內來說嚇得忠臣再也不敢開口;對外來說等于代替諸侯報仇雪恨。”景帝不禁喟然長嘆說:“你說得對,我對這事也很悔恨。”然而,此時晁己魂歸天國多時了。
漢景帝在歷史上也堪稱一位小有作為的帝王。他在當朝之際,減輕稅賦,減少官差,才出現“文景之治”。然而,他未能洞察吳楚七國叛亂的實質,誤聽讒言而草率誅戮大臣,實在難逃昏暴之責。作為執政者,必須具有洞察事物的能力,抓住問題的實質,作出正確的判斷,堅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特別是在形勢發生突變的情況下,更不可被奸佞之言、無知之見所左右。漢景帝不但沒有做到這一點,而且對臣下采取薄情寡義的實用主義手段,進行誅殺,可見封建帝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對臣下是多么的殘酷無情。
上一篇:漢城奧運拳壇的鬧劇
下一篇:漢武帝迷信鬼神遭禍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