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昌》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鄧世昌》人物故事小傳
鄧世昌(公元1855—1894年),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今屬廣州)人,清末著名海軍將領。少有干略,曾師從西洋人學習算術、英文。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造船與駕駛。十三年,從船政學堂畢業(yè),派充“琛航”運輸船大副。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調任“海東云”炮艦管帶,巡守澎湖、基隆,抵御日本侵犯臺灣,升千總。后調任“振威”炮艦管帶,緝捕海盜有功,遷守備。六年,從丁汝昌赴英國購置巡洋艦。八年,日本侵朝,鄧世昌隨丁汝昌赴朝執(zhí)行外交使命,以功升游擊。后任“揚威”巡洋艦管帶,往來天津、朝鮮,巡視臺灣、廈門。十三年,任“經遠”、“致遠”、“靖遠”、“濟遠”艦營務處參將,兼“致遠”巡洋艦管帶。十四年,以副將從丁汝昌往臺灣平定呂家望起事,升總兵。二十年夏,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九月,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參加北洋海軍與日本海軍的黃海海戰(zhàn)。激戰(zhàn)良久,“致遠”彈盡艦傷,鄧世昌激勵將士全速前進,準備撞沉日艦“吉野”,不幸被魚雷擊中,鄧世昌與全艦將士壯烈犧牲。謚壯節(jié)。
〔正 史〕
鄧世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少有干略,常從西人習布算術。既長,入水師學堂①,精測量、駕駛。光緒②初,管海東云艦,徼循海口。日本窺臺灣,扼澎湖、基隆諸隘,補千總,調管振威艦。以捕海盜,遷守備。李鴻章治海軍,高其能,調北洋。從丁汝昌赴英購鐵艦,益詳練海戰(zhàn)術。八年,朝鮮內亂③,復從汝昌泊仁川,為吳長慶陸軍后距。事寧,遷游擊,賜號勃勇巴圖魯④。管揚威快艦,往來天津、朝鮮;冬寒冰冱,巡視臺、廈海防。尋充經遠、致遠、靖遠、濟遠四船營務處,兼致遠管帶。
十四年,臺灣生番⑤畔,以副將從汝昌往討。戰(zhàn)埤南,毀其碉寨,擢總兵。時定海軍經制,借補中軍副將,而以汝昌為提督,其左右翼總兵則閩人林泰曾、劉步蟾也。汝昌故不習海戰(zhàn),威令不行。獨世昌以粵人任管駕,非時不登岸,閩人咸嫉之。
二十年夏,日侵朝,絕海道。鴻章令濟遠、廣乙兩船赴牙山,遇日艦,先擊,廣乙受殊傷;轟濟遠,都司沈壽昌,守備楊建章、黃承勛中炮死。濟遠逃,日艦追之,管帶方柏謙豎白幟,追益亟,有水手發(fā)炮擊之,折日艦了樓。柏謙虛張勝狀,退塞威海東西兩口。世昌憤欲進兵,汝昌尼其行,不果。已而日艦集大連灣,窺金州。我國海軍乃大發(fā),泊鴨綠江大東溝⑥,以鐵艦十當敵艦十有二。汝昌乘定遠居中,列諸船左右張兩翼。日艦魚貫進,據上風,汝昌令轟擊,距遠不能中。日艦小,運棹靈,倏分倏合,彈雨坌集,定遠被震,大纛仆。世昌見帥旗沒,慮軍心搖,亟取致遠纛豎之。戰(zhàn)良久,定遠擊沉其西京丸,我之超勇毀焉。
世昌乘致遠,最猛鷙,與日艦吉野浪速相當。吉野,日艦之中堅也。戰(zhàn)既酣,致遠彈將罄,世昌誓死敵,將士知大勢敗,陣稍亂,世昌大呼曰:“今日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眾乃定。世昌遂鼓輪怒駛,欲猛觸吉野與同盡,中其魚雷,鍋船裂沉。世昌身環(huán)氣圈不沒,汝昌及他將見之,令馳救。拒弗上,縮臂出圈,死之。其副游擊陳金揆同殉,全船二百五十人無逃者。經遠管帶總兵林永升、超勇管帶參將黃建寅、楊威管帶參將林履中并殞于陣。
事聞,世昌謚壯節(jié),余皆優(yōu)恤。世昌既死,諸船或沉或逃,遂不復成軍。世昌臨戰(zhàn)以忠義相激勵,死狀尤烈,世昌與左寶貴⑦并稱雙忠云。
《清史稿》卷四六○
〔注 釋〕
①水師學堂:清末的海軍學校。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李鴻章在天津設水師學堂。后清政府又于廣州、威海衛(wèi)和南京等地設立水師學堂。鄧世昌考入的是福建船政學堂。②光緒: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的年號。公元1875—1908年。③朝鮮內亂: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六月,朝鮮漢城發(fā)生士兵起義。史稱“壬午兵變”。④巴圖魯:滿語勇士的意思。清代用作稱號,賜給作戰(zhàn)有功的人員。名為“勇號”。⑤生番:似指居住在臺東的卑南人。⑥大東溝:即今遼寧東溝縣。在遼寧省南部,鴨綠江西岸。⑦左寶貴:清末將領,回族。山東費縣人。
上一篇:《辛憲英》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辛憲英》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郗愔》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郗愔》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