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合臺》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蒙古兀良合人,大將速不臺之子。初事成吉思汗。時蒙哥(成吉思汗之孫)年幼,成吉思汗以兀良合臺出身功臣世家,使護育之。及蒙哥在潛邸(皇帝即位前之居所),令掌宿衛。
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二月,從貴由(太宗長子)討蒲鮮萬奴(金大將,先降蒙古,后叛蒙自立為東夏國王),破之于遼東,擒之。七年(公元1235年)六月,從統帥拔都(成吉思汗孫)西征(蒙古第二次西征)。為時七年,遠達匈牙利。
定宗三年(公元1248年)三月,定宗死,皇后海迷失不發喪,以太宗孫失烈門為嗣,垂簾聽政,諸王多不服。成吉思汗子孫又轉入權力之爭。拔都與宗室大臣議立蒙哥,事久不決。次年四月,拔都召開忽里勒臺大會(選汗大會),與會諸王,有擁蒙哥者,有擁拔都者。拔都力主蒙哥;兀良合臺曰:“蒙哥聰明睿智,人咸知之,拔都之議良是。”眾附之,議遂定。海迷失后三年(公元1251年)六月,蒙哥即位,是為憲宗。
憲宗深知宋長江防線不易突破,決定采取大迂回戰略,先占領大理(屬今云南省)、吐蕃(今西藏)之地,再攻宋之后方。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六月,以皇弟忽必烈為統帥、兀良合臺為副,率師南征。次年八月,自臨洮(屬今甘肅省)進兵,途經今四川省西部。九月,至塔拉,兵分三路,兀良合臺為西路,過大渡河,行經山谷之地二千余里,進至今云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西北處,渡過金沙江,摩娑蠻主唆火脫因來降。兀良合臺分兵攻白蠻(在今大理縣附近地區),所在寨柵,依次攻下之,獨阿塔剌不附。阿塔剌所居半空和寨,依山枕江,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兀良合臺使人偵察,言當先絕其水道,遂攻拔之。
十二月十二日,忽必烈所率中路軍克南詔都城大理。十五日,兀良合臺亦至。大理既平,忽必烈率中、東兩路軍北還,留兀良合臺征服未平之地。兀良合臺即揮軍入吐蕃,吐蕃降。繼以吐蕃軍為先鋒,進取其他諸部。四年(公元1254年)秋,取鄯闡(大理陪都,今昆明市),轉攻烏蠻(在今晉寧縣境)。烏蠻城臨滇池,三面皆水,既險且堅。兀良合臺以炮摧其北門,繼縱火攻之,皆不克;乃大震鼓鉦,進而作,作而止,烏蠻不知所為。如是者七日,烏蠻眾極其困乏;夜五鼓(凌晨三點至五點),兀良合臺遣其子阿術潛師躍入,亂斫之,敵大潰。至昆澤(今宜良縣),擒其王段興智;余眾仍依阻山谷以拒之,兀良合臺身先士卒,拔之。至此,凡二年,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和白蠻等三十七部。兵威所至,無不歸附。七年(公元1257年)六月,獻捷于朝,請依漢故事,以西南夷悉為郡縣,從之。加大元帥,還鎮大理。
九月,遣使招安南(唐安南都護府地,即今越南),安南人囚其使。十月,兀良合臺進兵壓境,安南國王陳日隔江列象騎,步卒甚盛。兀良合臺分軍三隊渡江,令部將徹徹都從下游先渡,自居中,駙馬懷都與阿術居后,且授徹徹都方略曰:“汝軍既濟,勿與之戰,彼必來逆我,駙馬斷其后,汝伺便奪其船。”徹徹都違命,登岸即縱擊之,日煚乘船逃去。兀良合臺怒曰:“先鋒違我節度,國有常刑。”徹徹都懼,服毒死。兀良合臺得前所遣使于獄中,安南人以破竹束體入膚,及釋縛,一使死。兀良合臺怒,屠其城。越七日,日煚請降,遂班師。
是月,憲宗督師三道南伐宋,令兀良合臺入湖南,與忽必烈會兵于鄂(今湖北武昌縣)。八年(公元1258年)十月,兀良合臺親率騎兵三千及由大理人組成之部隊萬人,由云南出廣西,攻橫山寨(在今南寧市東);由于南宋守將劉雄飛頑強抗擊,經過苦戰,始破之。旋攻昆侖關(在今邕寧縣東北),宋兵六萬拒之。兀良合臺遣兵自間道沖其中堅,大破之。繼乘機破賓州(今賓陽縣)、象州、靜江(今桂林市),入沅州(今湖南芷江縣)、辰州(今沅陵縣),直抵潭州(今長沙市)城下。
時蒙古情況突變。九年(公元1259年)七月,憲宗暴死釣魚山(在今四川合川縣)。閏十一月,忽必烈得其弟阿里不哥密謀繼位,乃與宋講和,撤鄂州之圍,北上爭位。兀良合臺亦引兵趨湖北。至此,憲宗大迂回戰略,遂功虧一簣。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死。時年七十二。
兀良合臺作戰勇敢,善計謀。在大迂回戰略中,深入敵境,轉戰數千里,未曾敗北,大小十三戰,殺宋兵四十余萬。
上一篇:《俞大猷》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關天培》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