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學·漢代的《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及劉歆請立于學官失敗
西漢立于學官的“五經”,是秦博士所傳由小篆改用隸書寫成的官方定本。當時由六國用未改隸書前的古文書寫藏在民間的經籍或有出現,當是無可疑的。因此,《尚書》就有古文本出現,見于記載者有下列幾次:
第一次,《史記·儒林傳》載:“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余篇。”這是孔子十一世孫孔安國承其先世所傳下來之本。
第二次,《漢書·藝文志》載:“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名誥》脫簡二。”此所謂“中古文”,就是皇家中秘府所藏《古文尚書》本(皇家藏《尚書》有二,一是晁錯抄進的今文本,一則如劉歆說孔安國獻上之古文本)。
第三次,《漢書·十三王傳》載:“河間獻王……修學好古,……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這部《古文尚書》一般稱“河間獻王本”。
第四次,《漢書·儒林傳》載:“世所傳 ‘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序》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文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征。以中書校之,非是,……乃黜其書。”這是第一次明確編造的偽《古文尚書》。所謂“百兩篇”,即所造經文百篇,加上所編各篇“書序”綜為兩篇。于是有了所謂“百篇《書序》”(實共63序,因有數篇合序。以此63個序記明100篇古文篇題)。張霸的百篇偽書雖被廢黜了,但所造“百篇《書序》”(據《左傳》及《史記》中敘書篇成立情況再加湊合寫成)卻流傳盛行起來,并宣稱是孔子所作。這就成了《尚書》學史上的大事,張霸的創作變成了真事。其實 《孔子世家》只說“孔子……序書、傳”。“序”本是排列之意。張霸卻利用此語偽造孔子作了《書序》。從此歷代奉為經典,直到宋儒才懷疑這問題,現在基本弄清楚它的實際,百篇的 “書序”并不是孔子所作,而出于“百兩篇”。
現錄編造排列得整整齊齊的(即虞夏20商周各40) 《書序》所列百篇《尚書》篇名如下:
《虞夏書》二十篇:
(1) 《堯典》 (2) 《舜典》 (3) 《汩作》 (4—12)《九共》 (13) 《稾沃》 (14) 《大禹謨》 (15) 《皋陶謨》 (16) 《棄稷》 (17) 《禹貢》 (18) 《甘誓》 (19)《五子之歌》 (20) 《胤征》
《商書》 四十篇
(21) 《帝告》 (22) 《釐沃》 (23) 《湯征》 (24)《汝鳩》 (25) 《汝方》 (26) 《夏社》 (27) 《疑至》(28)《臣扈》(29)《湯誓》(30)《典寶》(31)《仲虺之浩》(32)《湯誥》(33)《咸有一德》(34)《明居》(35) 《伊訓》 (36) 《肆命》 (37) 《徂后》 (38—40)《太甲》 (41) 《沃丁》 (42—45) 《咸乂》 (46) 《伊陟》 (47) 《原命》 (48) 《仲丁》 (49) 《河亶甲》(50) 《祖乙》 (51—53) 《盤庚》 (54—56) 《說命》(57) 《高宗肜日》 (58) 《高宗之訓》 (59) 《西伯戡黎》 (60) 《微子》
《周書》 四十篇:
(61—63) 《太誓》 (64) 《牧誓》 (65) 《武成》(66)《洪范》(67)《分器》(68)《旅獒》(69)《旅巢命》 (70) 《金縢》 (71) 《大誥》 (72) 《微子之命》(73) 《歸禾》 (74) 《嘉禾》 (75) 《康誥》 (76) 《酒誥》 (77) 《梓材》 (78) 《召誥》 (79) 《洛誥》 (80)《多士》 (81) 《無逸》 (82) 《君奭》 (83) 《成王政》(84)《將薄姑》(85)《多方》(86)《周官》(87)《立政》(88)《賄息慎之命》(90)《君陳》(91)《顧命》(93) 《康王之誥》 (94) 《君牙》 (95) 《冏命》 (96)《蔡仲之命》(97)《粊誓》(98)《呂刑》(99)《蔡仲之命》 (100) 《秦誓》
第五次,《漢書·楚元王傳》:載劉歆《移太常博士書》說:“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于壞壁之中,……《書》十六篇。天漢之后,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因此劉歆請求把這部《尚書》和《左氏春秋》、《毛詩》、《逸禮》一并立于學官,遭到今文家堅決反對,劉歆就寫了這封責備博士們的信,從此引起今古文之爭。這個本子后來被稱為 “魯恭王本”,大多稱 “孔子壁中本”或“孔壁本”。《漢書·藝文志》在敘述此書后,接敘劉向以中古文校今文一事。向所見的中古文,應該就是他兒子歆所見稱為的孔壁本。孔安國原本只約稱“逸書”十余篇,劉歆因親眼看到確知為十六篇。這逸《書》十六篇的篇名是:
(1)《舜典》(2)《汩作》(3)《九共》(4)《大禹謨》 (5) 《益稷》 (6) 《五子之歌》 (7) 《胤征》(8) 《湯誥》 (9) 《咸有一德》 (10) 《典寶》(11) 《伊訓》 (12) 《肆命》 (13) 《原命》 (14)《武成》 (15) 《旅獒》 (16) 《冏命》
這逸十六篇和二十八篇都包含在上述《書序》百篇中。
此諸本中第一次孔子家傳本是可靠的。第二次中古文本大抵由第一次來,第三次河間本記載明確當無可疑,第五次劉歆所見本實為第二次本,同源于第一本。唯第四次本確為偽本。
劉歆見到第五本稱為孔壁本。請立于學官,遭到今文經師反對,觸怒光祿大夫及大司空,被迫外任三個郡的太守。到漢平帝時好友王莽當政,《古文尚書》等四種古文經才獲立學,莽敗又廢,此《古文尚書》雖經劉歆力爭立于學官而終于失敗了。
上一篇:蒙學·蒙學教材豐富多采·綜合研究時期
下一篇:中國佛學·宗派林立,百花爭艷·譯經事業和三教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