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本草綱目》之前的中藥學·煉丹制藥及藥物炮制
(1)煉丹制藥:戰國時期已有從事煉丹的方士。東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中有汞、錫的煉制方法。書中有“胡粉投水中,色壞還為鉛”即氧化鉛被還原成鉛的氧化還原實驗等。這是現存最早的煉丹書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藥化學記載。古時不僅能從丹砂中提取水銀,而且在《神農本草經》中還有利用汞劑、砷劑治療疾病的記載。在使用丹砂、雄黃、水銀治病方面,我國比印度早三百年,比歐洲早一千年以上。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一些達官士人為了達到長生或縱欲之目的,競相服食由礦物藥制成的五石散及所謂的不死金丹,促使煉丹制藥的發展。陶弘景、葛洪就是當時著名的煉丹家。葛洪是東晉時代的著名醫家兼道家,他繼承前人的煉丹理論,根據當時和自己的煉丹經驗,著有《抱樸子·內篇》二十卷。這是一本系統的煉丹著作。書中的金丹篇以論述從各種礦物煉制金丹為主,黃白篇則以煉制所謂的黃金、白銀為主。在這兩篇中記載了若干制藥化學實驗。葛氏用于煉丹的原料有硝石、礬石、雄黃、硫磺、曾青、膽礬、鐵、磁石、錫、砷、云母等。他做了水銀與硫磺合成及分解的實驗,提出“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還做了水銀的升華實驗。金丹篇中還記載了外表像黃金和白銀的一些合金。從現代化學觀點來說,他已運用不少礦物來進行多種化學反應。南朝時的陶弘景也熱衷于煉丹。他著有《合丹法式》等多種煉丹著作,并且勤于實踐,如用雄黃、曾青、朱砂等制成色如霜雪的“飛丹”,以及通過對火硝加熱放出煙霧來證明是真硝等。
葛洪、陶弘景等人的煉丹目的雖然不是為了煉制化學藥品,但是他們的工作促進了制藥化學的發展。煉丹過程中的礦物藥物的制備及使用,實驗技術的創造和發明,都促使了化學的發展。世人公認煉丹術是現代化學的前驅。煉丹所使用的藥物及實驗設備,成為化學這門學科在初期進行實驗研究的基本內容;煉丹過程中出現的溶融、蒸餾、升華等實驗技術,成為以后的化學以至制藥化學的基本技術。東漢鄭玄在注《周禮》時說:“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置膽石、丹砂、雄黃、礬石、磁石于其中,燒至三日三夜,其煙上著,以雞羽掃之。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可見在東漢時代即一世紀末,我國人民已經知道用煉制的藥物治療外科病。現在于外科中常用的輕粉、白降丹、紅升丹等也都是在煉丹的基礎上產生的。據學者們考證,在中世紀于歐洲流行的煉丹術比我國晚得多,因而煉丹術起源于中國。由于制藥化學起源于煉丹術,所以應當認為中國是制藥化學的先驅。
(2)藥物炮制:古代醫家通過實踐,發現經炮制加工過的藥物可以提高療效,因而一直對炮制藥物極為重視。中藥炮制業已成為中醫藥學中的一門獨特的制藥技術。它是在中醫理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通過炮制,可使中藥發揮最佳治療效果,減少或消除毒性與副作用。
中藥炮制的歷史悠久。春秋時代的《左傳》中已有“麥曲”的記載。麥曲就是經過加工的麥芽。東漢時代的《傷寒論》中有不少中藥加工、炮制的內容。例如,大黃需要酒洗,半夏需要水洗,甘草與枳實、厚樸需要火炙等均屬炮制。至于桂枝、厚樸的去皮,麥冬、丹皮的去心,大棗的擘開等即屬加工范疇。在我國第一部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中也有“陰干”、“暴干”的炮制記載。以后,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藥的炮制方法日益增多及完善,終于在南北朝的劉宋時代出現了雷教編著的《雷公炮炙論》。這是我國第一部制藥專著。此書原為三卷,載藥三百種,于元代前后亡佚。但書中關于藥物修治、炮制等內容散見于宋代《證類本草》、《大觀本草》和宋以后的本草書中。1932年張驥據以上本草書加以補輯后出版。書中現有原序和上中下三卷,載藥一百八十余種,并加入這些本草書的有關炮制的內容。還有附卷,載七十余種藥物的炮制方法。后世醫籍中載的炮制十七法如炮、炙、煨、炒、煉、制、度、飛、鎊、伏、曝、露等都是在雷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此書記載的炮制方法,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基本是正確的。如巴豆的炮制,雷氏說:“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研膏后用。”巴豆是毒藥,有效成分是巴豆油。經過上述的處理后,部分巴豆油溶于麻油內,從而減輕了巴豆的毒性。另外,在加熱油煮后,巴豆中的能引起組織壞死的毒性蛋白發生變性,也起到了減毒作用。目前,市售榨去油脂的巴豆霜,就是根據雷氏的炮制方法。另如書中對石榴皮的記載是“凡使石榴皮或葉或根,慎勿犯鐵器”,這是因為石榴皮含有單寧酸,遇到鐵后相互結合,使單寧酸沉淀而失去療效。至于含揮發油的藥物如香薷、沉香等,就不主張用高溫進行干燥,以免使揮發油大量損失。對于烏頭之類的有毒藥物,則提出要用高溫來降低毒性。這些都說明雷氏在制藥方面有著很高的水平。
《雷公炮炙論》對后世有著巨大的影響。明代李中梓的《雷公炮炙藥性賦》、繆希雍的《炮炙大法》都是在該書的基礎上補充了后世在炮炙上的新發展。目前,我國的中藥店仍以此書內容作為炮制藥物的規范。所謂“依法炮制”,就是指的雷氏的這本書。此書歷千載而不衰,足見有很大的學術價值。
上一篇:理學·理學諸派·濂溪學派
下一篇:富國學·富國學發展的深化——宋明時期·王安石的富國思想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