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能拯救人的靈魂嗎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生創作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震撼世界的鴻篇巨制。《復活》是他晚年的一部長篇小說,集中體現了作家后期世界觀。
小說描述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誘奸農奴少女卡秋莎·瑪絲洛娃后,將她遺棄,使她從此陷入種種悲慘的境遇,最后淪為妓女,并被人誣為謀財害命,被判處流放西伯利亞。在審判她時,陪審員聶赫留朵夫認出了她,良心受到譴責,決心為其伸冤,并準備和她結婚,以贖前罪,在一切努力均告失敗后,又毅然陪同她去流放地,沿途多方營救。瑪絲洛娃被其“良心”懺悔和“贖罪”精神所感動,自動戒了煙酒,并為不損害他的名譽地位而拒絕了他的求婚要求與另一犯人西蒙生結合,從而走向“新生”,達到靈魂的“復活”。聶赫留朵夫亦拋棄貴族生活,把土地分給農民,財產送給妹妹,斷絕與上流社會的往來,虔誠地信奉宗教,從而也達到靈魂的“復活”。
在小說中,作家把批判的矛頭直指沙皇專制的國家制度、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暴露那些高居法庭之上貌似公正的執法官的丑惡嘴臉、揭露教會的偽善本質,揭穿神甫欺騙愚弄麻醉人民的騙局。意義更深刻的是,《復活》揭露農民貧困的根源在于地主土地私人占有制度。所有這些都是作家進步、革命的所在,但遺憾的是作家在給這病態的社會進行醫治時卻開錯了藥方。在《復活》中,托爾斯泰企圖說明,無論是貴族或是農奴,壓迫者或被壓迫者,都要進行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培養基督精神,即“不用暴力抵抗邪惡”、“別人打你右臉,把左臉也伸過去”。我們說對那些社會的寄生蟲,殘酷的壓迫者們,基督是感動不了他們的。相反的,基督卻是他們用來壓迫麻醉人民的工具。宣揚的結果,只能使善良人的命運更悲慘、邪惡的人更逍遙法外。
所以醫治這病態社會的最靈藥方就是被壓迫者們起而反抗,這樣才能拔開他們頭上的烏云,重見天日,由于作家所處時代和本人世界觀的局限,不可能看到這一點,這是《復活》的遺憾之處。
上一篇:基層正規化建設的誤區
下一篇:多行不義必自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