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理學諸派·濂溪學派
以周敦頤(1016—1073)為代表的學派,又稱濂學。濂學是北宋理學首立之學派,周敦頤歷來被尊為理學的奠基人。他在繼承《易傳》、《中庸》等儒家經典的同時,糅合佛、道一些觀點,在北宋第一個提出了系統的世界觀。在短短的二百余字的《太極圖說》中,提出了無極、太極、理氣、陰陽、動靜、剛柔、有無、性命、形神、仁義、善惡、人極、誠、理欲等一系列為理學討論數百年的基本概念和范疇。
周敦頤的“太極”《圖》及《說》,是理學始創經典,言簡意賅,錄之如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唯人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 (自注:圣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 (自注: 無欲故靜) 立人極焉。
故 “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 鬼神合其吉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極圖
下面對“太極”《圖》和《說》作點通俗說明:第一圈指“無極”,第二圈是“太極”,從第一圈到第二圈即“無極而太極”。“無極”出自 《老子》,原意是指無形無象的原始狀態,它超越時間空間存在而又為萬物最高的本原。“太極” 出自儒家經典之一的《易·系辭上》,指天地未分前的原始統一體。無極而太極,一般解釋為從無到有(也有解釋“無極”是形容“太極”,“無極”即“太極”)。第二圈太極外一輪左白半輪,表示“太極動而陽”,右黑半輪表示“動極而靜,靜而生陰”。第二輪黑白相錯,表示“靜極復動”。第三輪白黑相錯,表示“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中間一小圓體現“無極之真”。下端尖形體形第二圈“陽動”、“陰靜”與第三圈“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相聯系,從而分陰分陽而生五行,五行又相生。五行與最下端一小圓相聯系,此小圓即“二五之精”,它們與“無極之真”“妙合而凝”,即至第四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有了人類。第五圈表示“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
根據《太極圖說》和《通書》,周敦頤思想可以歸納為以下幾主要點:
①宇宙生成論
從“太極”《圖》及《說》可以看到,它論述了宇宙本體,世界生成和萬物變化過程。太極是萬物之本源,它動靜而生陰陽,有陰陽而后有五行、人類和萬物。但“太極本無極”,在太極之上還有一無極,太極由之而來,它是宇宙的最后本源。(有解“太極本無極”之“本”為“本即”,也有解釋為“本自”,二義均通而有別,本文從后者)無極既是無形無象,又超越萬物而存在,它實為非物質性之體,即認世界本原為精神實體。
周敦頤的唯心論還表現在動靜觀上。他認為有脫離物質的運動與靜止,又把動靜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如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這就有先有運動后有陽,先有靜止后有陰之嫌(還有另一種解釋:太極本身就是物質性的陰陽,則動靜不脫離物質)。又把動靜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兩類。在《通書·動靜》中說:“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物則不通,神妙萬物。”這里實認為物質的運動和靜止是不統一的,動即絕對的動而無靜,靜即絕對的靜而不含動,動靜互不聯系,互不相通。精神的動靜則動而有靜,靜而有動,動靜統一,互相滲透。后一觀點雖然正確,但卻是超越了物質的動靜,前提就錯誤。
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也提出了許多可貴的思想: 其一,《太極圖》及《說》是一簡明系統的宇宙生成論,包含近似宇宙衍化觀點,這在中國古代還是第一次提出,它既是古代天文科學成就的概括,又包含一些深邃的思想和猜測,對后世天文科學的發展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其二,動靜觀雖有一些形而上學的割裂,但它肯定動靜是太極自身的動靜,非自外力推動,排除了有最高主宰意志的存在,對理學中無神論思想有一定的影響;其三,提出了具有唯物傾向的形神觀,說“形既生矣,神發知矣”,肯定形神不離,有形而后有神,精神依賴形體而存在。這是對范縝“形質神用”的發揮,對理學神滅論有著一定的影響;其四,提出了一與萬的關系。《太極圖說》“陰陽一太極也”。“二氣交感,化生萬物”。《通書·理性命》:“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是一,一實萬分。”這無疑肯定世界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后來理學家發揮的 “理一分殊”的命題。
②“立人極”道德思想和修養方法
“立人極”就是建立做人的最高標準。周敦頤的“人極”思想,以他的宇宙觀為基礎,融自然、社會和人生為一體。他認為萬物皆稟受二氣五行而生,而它們各是一物,此物所以非彼物,是由于“萬一各正,小大有定”(《通書·理性命》),有大小程度不同而產生分別。稟受二氣五行而生不僅對萬物有普遍性,人類也不例外,但人類是萬物之中最靈者,緣由“得其秀”,此“秀”就是“無極之真”和“二五之精”既然惟人“得其秀而最靈”,就與木石禽獸有本質之別,有資格攀登圣賢,建立做人的最高標準就是通往圣賢境地之目標。
達到做人最高標準是道德水平,道德最高標志在 《太極圖說》 中是 “人極”,與 《通書》 中的“誠”是同一意思。周敦頤怎樣論“誠”呢?“圣,誠而已矣”(《通書·誠下》)。圣與誠是同義語,誠即圣。“誠者,圣人之本”(《通書·誠上》)。其所以是圣人之本性,就在于“誠”的根源,在那萬物資始的“乾元”。“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也”(《通書·誠上》)。“誠”所以純粹至善,是由于它只包含著道德內容。“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書·誠下》)。誠又是仁義禮智信的基礎和一切德行的根源。
怎樣達到“人極”?這就靠進行道德修養了。修養的途徑和方法,由“圣人定之中正仁義而主靜”。周敦頤認為“性者,剛柔善惡”兼有,關鍵在一“中”字。掌握了 “中”就能 “動而正”而合道,“用而和”而合德(《通書·慎動》),才能存善遠惡。要做到動、用中和,又要防止 “欲動情勝,利害相攻”(《通書·刑》),這就靠一“靜”字。他對“靜”作了注解,就是“無欲”,做到無欲才能“靜虛動直”,也就達到了 “誠”。
周敦頤“立人極”的道德思想和修養論,對后世為鞏固封建制度和束縛人性的理學的倫理觀、理欲觀等方面起過很大的影響。他的道德思想立足于人得天地之秀而為萬物之靈,這一點具有鮮明的理性色彩,是可貴的。有利于“德”建立在“智”上,道德與理智結合。
上一篇:徐學·關于徐霞客的研究·游歷路線研究
下一篇:中藥學·《本草綱目》之前的中藥學·煉丹制藥及藥物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