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常州·中吳要輔八邑名都
江蘇東南部,有一座南控太、滆二湖,北憑長江天塹,西毗茅山丘陵,東連蘇杭平原的古城——常州。二萬五千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長江由此入海,帶來大量泥沙,才沖積成寬廣的平原。
常州雖擁有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并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楚和秦漢兩代幾百年的開發(fā),但直到西晉末年,這里和蘇南其他地區(qū)一樣,仍然處于火耕水耨的落后狀況。東晉至南朝時期,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帶來了先進(jìn)的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和生產(chǎn)工具,經(jīng)過三百年的辛勤勞動,把荒蕪的“沮濕之區(qū)”開墾成“良田美柘,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的魚米之鄉(xiāng)。隋大運河的開鑿,更使常州逐步形成以運河為經(jīng),左右諸水為緯,聯(lián)絡(luò)成網(wǎng),旱澇相濟(jì)的水利系統(tǒng)。從隋唐至清代,常州都是封建王朝的財賦重地。清康熙十九年,江南巡撫莫天顏在奏請孟河建閘的奏折中說:“江南財賦甲于天下,蘇、松、常、鎮(zhèn)課額尤冠于江南?!?908年滬寧鐵路建成,常州其處于中點,交通更為便捷,地理位置愈加重要,遂有“中吳要輔”之譽(yù)。
常州為江南古城之一,其歷史可以推溯到約三千年前的勾吳。漫長的歲月里,常州曾以延陵、晉陵、毗陵、蘭陵、常州、武進(jìn)、陽湖等名稱載于歷史。自季札封于延陵至秦始皇分天下郡縣,延陵這個名稱沿用了三百多年。漢高祖二年(前205),改延陵為毗陵,仍屬會稽郡。三國孫吳置毗陵典農(nóng)校尉。毗陵這個名稱沿用了五百多年。西晉永嘉五年(311)因東海王世子毗的食邑在此,為避諱,改為晉陵。至于常州別稱蘭陵的源由卻有更深遠(yuǎn)的歷史背景。西晉末年,發(fā)生了歷時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北方大族為避禍紛紛南遷,東晉設(shè)置僑州、僑郡、僑縣安置他們,仍延用北方地名。蘭陵本在山東,屬齊,東晉時為晉陵境內(nèi)僑縣,后未被廢止,乃成為江南正式郡縣,直到隋才廢掉。因南朝齊高帝、梁武帝都是蘭陵人,蘭陵就成為常州的別稱?!俺V荨钡妹?,已是隋朝,并且純屬偶然?!对涂たh志》說:“(隋)開皇九年,于常熟縣置常州,因縣得名。后割常熟縣屬蘇州,移常州于晉陵?!弊蕴浦猎?,常州或為府,或為路,至明朝則因地近南京而直隸京師。清雍正二年(1724)拆武進(jìn)置陽湖。常州府轄武進(jìn)、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八縣,時稱“八邑名都”。今日常州市區(qū),東南起自戚野墅,西北至新閘鎮(zhèn),綿延近50里,呈琵琶狀,鐵道、運河、公路平行縱貫,恰似琵琶三根琴弦,彈奏著從古至今的奇韻新聲。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泉州之旅·泉州·東方大港絲路起點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西安碑林·中國四大碑林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