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青城山之旅·青城山·“青城天下幽”
青城山是我國聞名遐邇的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古今有名的避暑勝地,素有“青城天下幽”之譽。青城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邊緣,東距成都70多公里,林木青翠,終年常綠,諸峰環峙,狀若城廓。
青城山在古代典籍《山海經》中被稱為“成都載天山”,亦稱“西山”,從開明氏的“蜀都原基”,演變為古代帝王祭祀山川之所,最后變成天師道的圣地。唐玄宗改“清城山”為“青城山”。
青城山原無前山、后山之分,今前山系指主要以天師洞、上清宮為中心的人文景觀構成的景區,后山則指以泰安寺、沙坪為中心的自然景觀為主的景區。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上清宮、朝陽洞、祖師殿等;后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圣母洞、山泉霧潭、白云群洞、天橋奇景等。古人記述中,則有青城山“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
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在繁茂蔥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富于自然之趣,與山林巖泉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具有玄妙深遠意蘊的道教仙話使山林更為幽秘。故,人們自古即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
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云海、圣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尤以圣燈(又作神燈)最為奇特。上清宮為圣燈的最佳觀賞處。
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臨之后,在上清宮附近圣燈亭內可見壑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忽生忽滅,若眨眼之星。少時不過三、五盞,多時竟可達成百上千,山谷一時燦若星漢。傳說這是青城山這座“神仙都會”的神仙們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古人以為這是古藏丹所化,如陸游詩云:“金丹定解幽人意,散作山椒火炬紅”。實際上,圣燈不過是一種山中之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
關于青城之幽,杜甫詩云:“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陸游詩云:“窮幽行犖確”,“周游靈境散幽情”,“坐觀山水氣幽清”。近人吳稚暉則寫了一篇短文,刻于天師洞門口的石壁上。文中說:“顧青城于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劍閣、三峽、峨眉皆無不遜色,故以天下幽標明青城特點。”他成了第一個鮮明地提出“青城天下幽”的人。
青城山全山有三十多個亭閣,造型各異,野趣盎然,清幽古雅,無一虛設。這些山亭覆以樹皮,構以枯木,題以佳句,不飾雕琢,亭型隨景而異,因景賦形,命名雅致。它們或立孤峰、或屹危巖、或臨深澗、或跨清溪,形成“山門”、“天然圖畫”、“聽寒亭”等意趣不同的風景線。
金光閃閃的“青城山”三個大字,掩映在森森林木的碧波綠云之間。門側臨清溪的緣云閣,借杜甫“緣云擬住最高峰”詩意命名。登臨其上,可見青城碧岫入云,丈人峰宛若青翠的畫屏。
巍峨的十角重檐式亭閣矗立在蒼崖壁立、綠蔭濃翠之間,游人至此,如置身于畫圖,故謂“天然圖畫”。此景位于建福宮至天師洞的中間,海拔893米,兩峰夾峙。亭閣后面是駐鶴莊,常有丹鶴成群,唳于山間。其右有被稱為天仙橋的橫石臥于兩山之間的懸崖上,四面無依,下臨無地,傳說仙人時常在此聚會游戲。
遇仙巖一帶有山陰亭。相傳,清初有道士入山采藥,看見三個老人煮芋而食。道士入舍,倦倚壁眠。一覺醒來,人舍皆無,懷中之芋,俱是白石,乃驚遇仙,此地始被呼為“遇仙巖”。游人行于遇仙巖一帶,如行“山陰道上”,美景撲眼。巖后有山陰亭可靜賞山景:“苔深不雨山常濕,林靜無風暑自消。”距天師洞外山門五洞天不遠的泠然亭古樹盤根,林濤陣陣,取《莊子·逍遙游》“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意境。五洞天門內為廊式橋亭——集仙橋。相傳有幾位仙人雅聚于此,詩興大發,就吟詩聯句“語同道士樂長吟(呂純陽),天外飛來步碧嶺(張三豐)。山喜來龍開大面(劉海蟾),仙皆停鶴話同心(白紫清)。三臺隱隱沖煙出(中山),九室層層入霧深(張三豐)。猶憶當年離世網(劉海蟾),飄然云路隱松陰(白紫清)。”
宋人趙汴在游青城山時曾吟出妙句:“泉落寒巖響”,洗心池邊的聽寒亭即據此而命名。亭側的怡樂窠則寓“登臨莫謂苦,會當絕頂看朝陽,小憩自然涼,何幸今生來福地”之意,環亭皆山,蒼嵐如黛。
援崖鑿壁、設欄作道的“三彎九倒拐”的盡頭山坳處,有亭曰“壯觀”。登臨此亭,確能領略“登高壯觀天地間”的意境。亭聯也極為豪放瀟灑:“萬派隨它去,群山向我來。”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長城·“險莫險于居庸關”
下一篇:茫茫高原雪·銀川之旅·賀蘭山·“駿馬”衛士巖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