讖緯學·讖緯的輯佚和研究
讖緯從魏晉以后屢遭禁絕,隋唐時已大量散失。《隋書·經籍志》著錄的讖緯尚有十三部九十二卷,而《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僅存鄭玄、宋均所注讖緯九部八十四卷。馬端臨在《文獻通考·經籍考》里只存《易緯》八種及《禮緯·含文嘉》一種,其余亡佚殆盡。到了元朝陶宗儀輯《說郛》才注意到讖緯的選輯。明代孫瑴的《古微書》是輯讖緯書最早的一部。清代輯佚書盛行,輯佚成為古籍整理中一項專門工作。清代以來關于讖緯的輯佚有十余家,今介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幾種。
(1)《古微書》三十六卷,明代孫瑴 (玨) 輯。《古微書》所輯讖緯凡六十三種。這是最早的讖緯輯本。其特點是對于所輯的讖緯篇目大抵均有題解,只有極少數未加解說。解題有頗精審者如于《易通卦驗》解題云:“陰陽律歷皆祖于《易》。氣也者,物之先者也。故物無以驗,則驗之氣;氣無以驗,則驗之風,而其朕其幾集動于卦。此王者所以體天元,而圣人所以法天行,必謹于卦氣也。”于所輯之讖緯文字,往往引證群書加以參證考釋,提供讀者參考。但這部書也有不少缺點。最大的缺點是所輯讖緯文字均不注出處,使人難于稽考核實。其次是對緯書概念及緯書的范圍似乎孫玨也不太明晰,所以把講五行災異的 《洪范五行傳》也輯入《尚書緯》 中,這正如把《五行大義》列入緯書一樣。由于以上原因,因之所輯不免有舛誤失當之處,至于遺漏更是難免的。清代姚東升輯的《古微書續》正是補孫氏的遺漏。喬松年《緯攟》里有《古微書訂誤》、《古微書存考》兩卷訂其違失,正為此而作。但是《古微書》是明清以來讖緯輯佚的第一部作品,《四庫提要》說:“然其采摭編綴,使學者生于千百年后,猶見東京以上之遺文以資考證,其功亦不可沒。《經義考·毖緯》一門所引據,出玨書者十之八九,則用力亦可謂勤矣!”這一評價是頗為公允的。
(2)《易緯八種》這是清代最早輯出的緯書。乾隆時編纂《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易緯》八種。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易類附錄里對《易緯》八種并注明 “《永樂大典》本。” 只是《乾鑿度》在明時錢榖字叔寶多藏奇書,其中有《周易乾鑿度》,范氏天一閣亦有 《乾鑿度》,《永樂大典》本有訛俁,四庫即據錢叔寶本及天一閣本參校。《易緯八種》有 《聚珍板叢書》、《古經解匯函》 及《叢書集成》 本。
(3) 趙氏 《七緯》侯官 (福建閩侯) 趙在翰輯《七緯》三十八卷,嘉慶十四年(1809)刊于趙氏小積石山房。《七緯》的特點是恪遵《四庫提要》之說,嚴格區分讖緯。所以他輯的緯書除了按《后漢書·樊英傳》注所列舉的七緯三十五種之外,僅多了 《易緯》中的《乾坤鑿度》及《乾元序制記》二種,共三十七種。《七緯》的一至八卷就是按照武英殿聚珍本的《易緯》八種照錄,這是“欽定”的書籍,也不容增損。不僅河洛雜讖一概摒棄,連《論語讖》也不收入。除 《易緯》 照錄外,于 《詩》、《書》、《禮》、《樂》、《春秋》、《孝經》六種緯書,均按篇目分別輯錄,每條佚文均注明出處。在書成之后又發現《開元占經》、《五行大義》等所引緯文甚多,又加補輯“附補遺” 于各篇之后。對于類書古注中只稱 《詩緯》、《書緯》、《禮緯》、《樂緯》、《春秋緯》、《孝經緯》而不舉篇名的,則輯于各類緯書之末。總的來說趙氏《七緯》是頗謹嚴的一部輯佚書。
(4)《黃氏逸書考》其中所輯讖緯近百種。《逸書考》原名《漢學堂叢書》為甘泉(今屬江蘇)黃奭輯。《漢學堂叢書》是一部輯佚的叢書,其中包括經、史、子幾個部類。經類中列有“通緯”一類是讖緯的輯佚。《漢學堂叢書》有光緒時刊本,1934年江都(江蘇揚州)朱長圻又據甘泉黃氏原本補刊印行,稱《黃氏逸書考》補刊本比《漢學堂叢書》中所輯讖緯多數十種。黃氏此書曾請陳逢衡校讎,陳逢衡藏有《清河郡本緯書》所以把《清河郡本》所輯也補充進去。《逸書考》所輯各條均注明出處。《清河郡本緯書》今不可見,唯賴此編保存部分遺文,頗可珍視。
(5)《玉函山房輯佚書》,清馬國翰所輯。馬氏是一位輯佚專家。《玉函山房輯佚書》包括經史子三大類,經編緯書類。馬氏認為《易緯》已有武英殿聚珍本,不必再輯,其余《尚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七經,輯出讖緯四十七種。馬氏所輯每條均詳注出處,對每篇讖緯的篇題有孫瑴解說者均加以援引,間亦自撰篇目敘錄,如《尚書中候敘錄》即其一例。馬輯較《古微書》已勝一籌。清末蘇州王仁俊輯《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本馬氏體例加以補充,但王氏補輯欠精審。王書稿本存上海圖書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出版。
(6)《緯捃》十四卷,清末喬松年輯。喬氏認為孫瑴《古微書》所輯諸讖緯,既不完備,也有錯誤,所以在孫氏基礎上重輯《緯捃》。劉秉璋《緯捃序》說此書“訂訛補缺,可為雙甫 (孫瑴)諍友”。《緯捃》所輯讖緯總共為一百三十一種。所輯佚文每條均注明出處。在《尚書緯》以下所輯每篇之后均統計此篇佚文共若干條,并注明孫氏《古微書》所遺漏者若干條。尤其書末兩卷,其一為《古微書訂誤》糾孫氏所輯之舛誤。其一為《古微書存考》,凡于孫輯之可疑尚待進一步考證核實者匯于此篇,作為存疑。喬氏此書意在補孫書之遺漏,糾孫氏之違失,其意甚明。但是喬氏所輯也并非沒有失誤,例如于《易緯稽覽圖》之外又列《易中孚傳》,不知《易稽覽圖》漢人又稱《中孚傳》《中孚經》實即一書。又把《春秋河圖揆命篇》與《春秋揆命篇》誤為二書,而不知其實是一種書。把《河圖說征祥》與《河圖說征》列為二種,亦未當。
(7)《緯書集成》,日本學者安居香山與中村璋八編輯。于1964年印成油印稿本8冊征詢意見,經過加工修訂,70年代以來《重修緯書集成》正式出版,自1971——1992年由明德出版社先后陸續出版了《易緯》二冊,《書緯》及《中候》一冊,《詩緯》、《禮緯》、《樂緯》一冊,《孝經緯》、《論語緯》一冊,《河圖》、《洛書》一冊,《春秋緯》二冊。《重修緯書集成》是明清以來讖緯輯佚書的總結,也可以說是部讖緯的集大成者。《重修緯書集成》的特點是:(一)搜羅完備。它以 《緯捃》為底本,參校了 《說郛》《古微書》明楊喬岳《緯書》、林春溥《古書拾遺》、劉學寵《諸經緯遺》、殷元正《集緯》、趙在翰《七緯》、《玉函山房輯佚書》與《漢學堂叢書》等九種讖緯的輯佚書,并且還補充了中國、日本資料中為上列諸書所漏輯的讖緯佚文,所以這算是當今搜羅讖緯最完備的書。(二)《重修緯書集成》對于所輯讖緯各條均注明“出典”,并就原書校核,于文字異同作了校勘記,載于各條之上,便于參考。(三) 《重修緯書集成》于每冊末都作有詞目索引,檢查起來很方便。對于煩瑣的讖緯,有了這種工具,為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重修緯書集成》也有沿《緯捃》之誤未能訂正的,如將《易緯稽覽圖》與《易緯中學傳》誤認為二書。《重修緯書集成》所輯各條均斷句,這是其長處; 但斷句失誤不少,這是其缺點。
關于讖緯的研究,最早的可上溯至漢代的桓譚、張衡。桓譚認為讖書是當時的方技之士,增益圖書,依托孔子來欺騙人的。張衡從讖緯里有“益州”及三輔諸陵的名稱證明這是出于漢代的鐵證。圖書里面還出現了成帝,可見讖緯出于成帝之后。又揭露出讖緯中的矛盾及不載王莽篡漢之事證明讖緯出于西漢之末,哀平之世,論證嚴密,信而有征,為研究讖緯,辨析古書真偽和時代做出了示范。王充以言讖緯,信鬼神者為“俗儒”。他說:“有神靈,問天地,俗儒所言也”。荀悅認為緯書八十一首 “起于中興之前”。(《申鑒·俗嫌》)讖緯偽雜,非仲尼之作,但也有可取之處,不必焚毀。宋以后,讖緯成為絕學。清代經學復興,隨著經學的鼎盛,學者進而探索緯學。明末清初,博通經史、融貫古今的學者顧炎武根據《史記·趙世家》所謂“秦讖”說:“讖記之興,實始于秦人而盛于西京之末。”(《日知錄》卷三十《圖讖》條)又說:“自漢以后,凡世人所傳帝王易姓受命之說,一切附之孔子。”他認為 《孔子閉房記》之類,“乃似今人所云《推背圖》者,今則托之李淳風而不言孔子。”(《日知錄》卷三十《孔子閉房記》)雖非讖緯專著,僅此片段亦屬可貴之論。對讖緯資料作系統的整理和研究的清代學人當首推朱彝尊。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人。他博通群籍,為顧炎武、閆若璩所稱賞,編著《經義考》三百卷(末二卷未成,實二百九十八卷),其中卷二六三至卷二六七為《毖緯》,著錄讖緯一百八十五種,其中《易緯》二十八種,《河圖》、《洛書》四十四種,《尚書緯》及《中候》二十三種,《詩緯》五種,《禮緯》八種,《樂緯》五種,《春秋緯》二十九種,《論語讖》九種,《孝經緯》二十八種,還著錄楊統《內讖解說》、孫玨《古微書》等關于讖緯的解釋及匯編之類六種。對每種書均注明存佚,出處并適當加以解說,雖考辨未必精確,但搜討之勤是應當肯定的。《經義考》第二九八卷為《說緯》,搜集了由漢朝到清朝歷代有關讖緯的論說和評價。
朱氏以后,清代學者關于緯書的研究可分為兩系。
(1)對緯書的校注:在讖緯輯佚的基礎上,對緯書進一步加工整理就是對緯書進行校注工作。閩侯陳喬樅(1809—1869)的《詩緯集證》是最杰出的著作,他認為“經明其義,緯陳其數;經窮其理,緯究其象;緯之于經,相得日彰”(《詩緯集證序》)。他在舊來《詩緯》輯佚的基礎上,再加以增補,比舊輯本約多十分之三,再征引群書加以疏證,這是一部功力深厚的著作。清末皮錫瑞著《尚書中候疏證》考證精博與陳氏《詩緯集證》相輝映。孫詒讓《札迻》校訂了 《易緯》中 《乾鑿度》、《稽覽圖》、《辨終備》、《通卦驗》、《是類謀》、《坤靈圖》、《乾元序制記》七種。并考定《易緯·是類謀》非鄭康成注。對《乾元序制記》,他說:“此緯晚出,唐以前未有著錄者。以古書援引之文推校之,前半當為《是類謀》,后半當為《坤靈圖》,蓋宋人得兩緯殘本合編之,而妄題《乾元序制記》之名。”(《札迻·易乾元序制記》)并具特識。葉德輝《易通卦驗節候校文》也有功于文字校勘。
(2)對讖緯的研究和探討:清乾隆時,張惠言撰《易緯略義》三卷對《易緯》內容做了鉤玄提要的介紹和論述,對《易緯》文字也做了一些重要的校勘訂正,不知則缺,而不曲為之解,是研究《易緯》的重要參考資料。晚清陽湖吳翊寅著《易緯考》上下篇(見《易漢學考》卷一)論證《易緯》為孟喜京房的《易》學,信而有征。
關于讖緯的起源問題,俞正燮有 《緯書論》(《癸巳類稿》卷一四)認為緯書出于古史,而徐養原、汪繼培、周治平、金鶚、李富孫就學于杭州詁經精舍,以樸學相砥礪,并著有《緯候不起于哀平辨》。(見《清經解》一三九○卷)其中以徐養原之作洞徹原流,水平最高。徐氏說:“緯書當起西京之季,而圖讖則自古有之。”又說:“圖讖乃術士之言,與經義初不相涉。至后人造作緯書,則因圖讖而牽合于經義。其于經義,皆西京博士家言,為今文之學者也。”可謂精辟中肯之論。俞正燮又有《緯字論》(見《癸巳類稿》卷七) 則系專門研討緯書文字之學。
近世劉師培著《讖緯論》(《左庵外集》卷三)列舉讖緯的價值和作用有六個方面:一曰補史,二曰考地,三曰測天,四曰考文,五曰征禮,六曰格物。周予同著《緯書與經今古文學》、《緯書中的孔圣與他的門徒》、《讖緯中的 ‘皇’與 ‘帝’》等文。(這幾篇文章均收入《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陳槃在《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發表讖緯書錄解題及有關讖緯研究的論文,對讖緯進行研討并有所發明。
關于較系統的讖緯研究著作,清代有蔣清翊的《緯學原流興廢考》三卷,上卷為讖緯的名義、流別、題目、崇尚、禁毀諸項;中卷為緯學的師承;下卷為有關讖緯的論述。蔣書為資料的匯編,搜羅了一些資料而缺乏自己的分析研究。近人姜宗奎著 《緯史論微》十二卷,正文用駢體,有類《文心雕龍》、《史通》,其下博引群籍為之疏證。這是一部系統地敘述讖緯源流歷史的著作,其內容包括讖諱的名義,淵源以及由先秦迄于宋朝,記述了歷代的通圖讖緯候者,其搜討之功力,采摭之博富,均遠過蔣氏《緯學原流興廢考》,可謂后來居上。近年臺灣亦出版有呂凱著《鄭玄之讖緯學》及王令越著 《緯學探原》。
讖緯學的研究近來日漸為國內外學者所注意。日本學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在編輯整理《重修緯書集成》的基礎上,進而從事讖緯的研究,著有《緯書之基礎研究》。安居香山又編著有《緯書之成立及其發展》《讖緯思想之綜合研究》《緯書與中國的神秘思想》等。這些論著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越前人,為讖緯學的深入研究和新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古代舞蹈·春江水暖:舞蹈“斷代史”介紹
下一篇:三通學·踵作諸書——從“九通”到“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