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落的巨星
二千多年前,文壇巨星屈原隕落在黑暗沉重的夜空。
屈原,名平,(公元前339?—公元前278)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詩歌充滿了愛國家、愛人民的濃厚感情,并且自然率真,富于獨創精神。屈原創立了“楚辭”這種新詩體,為中國文學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可以與日月爭光”的詩人卻被當時黑暗的社會所吞沒。
據《史記》記載,屈原青年時代博學多才,“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但是,“與之同列”的上官大夫卻“心害其能”,向楚王進讒言,終于使得楚王“怒而疏屈平”。其間,屈原懷著憤懣憂思的心情寫下了自敘體長詩《離騷》,表達了光明磊落的人格與忠貞不渝的理想。流放過程中,屈原依舊滿腔赤誠地眷顧著祖國,并寄希望于繼位的頃襄王,希望他有所覺悟,奮發圖強。
然而,由于《離騷》尖銳地抨擊了時政,屈原又觸怒了新的當權者,在楚王寵弟子蘭與寵臣靳尚的勾結迫害下,屈原又被放逐江南。
屈原愛國愛民,志高行廉,卻陷入了讒言的深海,污濁之世容不下一顆清白之心。屈原不忍去國去民,深深的憂患意識與憤懣失望郁結在一起,屈原走投無路,終于在公元前278年自沉于淚羅江。
屈原的生,正道直行,屈原的死,憂憤深廣。黑暗的社會毀滅了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巨星隕落了。
上一篇:阻礙思想解放的“兩個凡是”
下一篇:雨果與人道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