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學·《夢溪筆談》的學術價值、研究·化學
《筆談》有關化學方面的記載,體現(xiàn)了沈括注重自然科學為生產(chǎn)實踐服務的思想。其中,尤以反映在石油開發(fā)、制鹽和煉銅 (見冶煉) 上最為明顯。
石油在我國使用很早。我國古代稱之為“石漆”,唐朝叫“石脂水”,佛教書上稱“黑香油”,五代時叫“猛火油”等,北宋時期,石油被用于抵抗西夏、遼等的戰(zhàn)爭。康譽之的《昨夢錄》記載說:“西北邊城,皆掘地作大池,縱橫丈余,以蓄猛火油。”王安石變法期間,在軍器監(jiān)內(nèi)設軍用石油加工作坊——“猛火油作”。石油在軍事上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夢溪筆談》譯注,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第169頁)。沈括任鄜延軍事長官時,親自考察了陜北勞動人民開采石油的情況,并第一次提出了“石油”這一科學命名,并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他還親自動手實驗,以石油碳代替松油制墨,獲得成功,名為 “延川石液”投入批量生產(chǎn);對石油的利用,沈括預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第421條)。雖然沈括尚不能預見到石油的主要價值以及在今天獲得如此廣泛的應用,但他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值得稱道 (王錦光、聞人軍《沈括的科學成就與貢獻》)。
沈括經(jīng)過對陜北石油產(chǎn)地的調(diào)查,肯定我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事實證明,沈括的這個推斷是正確的。
《筆談》第50條,沈括對我國勞動人民搭配淡水制鹽的技術所進行的科學總結(jié),是一份有價值的技術資料,山西解池是我國開發(fā)最早的鹽池,在《山海經(jīng)》和《戰(zhàn)國策》中已有所記載,自漢代以來,歷代史籍都有明確記載。《筆談》此條和第422條“鹽南風”,對宋代解池的特征和采鹽方法作了確切的描述,文中還就濁水(膠體溶液)對食鹽結(jié)晶的破壞作用,做了客觀的描述和初步的分析。
他細致入微地觀察和研究了礦物結(jié)晶,從太陽立精(第49條)的研究中,闡明了礦物晶體的比較和鑒別。把晶體的形狀、顏色、加熱失去結(jié)晶水的變化和潮解的性質(zhì)等,作為鑒別晶體的根據(jù)。這種比較和鑒別晶體的方法,在今天也仍然有一定的價值(《夢溪筆談》譯注,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第169頁)。
在《筆談》第364條,沈括記述了化學發(fā)光和生化學發(fā)光兩種自然現(xiàn)象(王錦光、聞人軍《沈括的科學成就與貢獻》)。在當時的條件下,他雖然還不能解釋其中的道理,但他并不迷信為神怪現(xiàn)象,而相信這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并且指出“物相相似者,必自是之類”。
古代的煉丹術對我國化學的發(fā)展起過積極的作用,但也產(chǎn)生過消極的影響。對煉丹術,沈括采取了分析的態(tài)度。從古代舊的傳統(tǒng)觀念看來,“朱砂良藥”吃了能長生不老。可是沈括卻記載有人誤服丹砂“一夕而斃”。從這里,沈括得出結(jié)論說:“既能變而為大毒,豈不能變而為大善?”(第432條)闡明了大毒與大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上一篇:沈(括)學·《夢溪筆談》的學術價值、研究·植物學及醫(yī)藥學
下一篇:書院制·書院興衰及其原因的研究·北宋書院的沉寂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