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學·蒙學思想理論的探索
傳統蒙學教育的思想理論與實踐,訓蒙的意義、方法及蒙學教師經驗總結的著作也很多,如宋王日休的《訓蒙法》,元許衡的《小學大義》,明王守仁的《訓蒙教約》,清張伯行的 《小學輯說》、崔學古的《幼訓》和《少學》、張行簡的《塾中瑣言》、石天基的《訓蒙輯要》、陳芳生的《訓蒙條例》、唐彪的《父師善誘法》、王筠的《教童子法》、計良的 《訓蒙條要》等等,對于蒙學研究來說,這些著作往往比蒙學教材更加關系重大。
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雖不及蒙學教材那樣深入,有那么多的成果,但應該說,關于蒙學思想理論的探索也已開始起步。
熊承滌的《我國古代的兒童早期教育》(《人民教育》1983年第4期)一文探討了中國古代關于兒童早期教育的思想觀點,認為“蒙以養正”的觀點、“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的觀點、“以預為先”的觀點、“受之天”與“受之人”二者統一的觀點、反對“無教有爰”的觀點、“小兒有記性”可以學習知識的觀點等等應該值得我們重視。古人在蒙學實踐上,注意環境對兒童早期的影響、注重行為的訓練、注意思想品德教育、注意識字和書本的學習、主張用詩歌來教育兒童、寓教育于游戲之中等等是很符合教育原則的,值得我們認真總結與研究。
蔡雪冰在 《我國古代兒童早期教育思想初探》(《求索》1984年第6期)一文中認為“我國古代兒童早期教育思想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總結‘中國歷來教育兒童的方法’,對于指導我們今天的兒童早期教育,不無裨益”。作者總結以下幾點:(一)以預為先,及時而教;(二)教育嬰孩,早就人才;(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四) 因材施教,不可躐等;(五)習與正人,潛移默化;(六)啟發自覺,鼓舞樂趣; (七)教之以事,習練立基; (八)蒙當正導,養教結合。
武杰、蔡鼎文在《我國古代早期教育思想初探》一文中 ( 《教育研究》 1984年第3期) 指出:
一般地說,人們以為兒童早期教育是十八世紀后期隨著幼兒園在西方國家的興辦,才逐以受人重視的。其實,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教育早就闡述過這一理論。諸如胎教、兒童心理、兒童智力、環境作用、教育方法、道德教育的論述,至今猶如顆顆明珠,光彩奪目!即便把這些明珠擺放在現代發達國家兒童教育理論面前,也是相映生輝,毫無遜色!
(1)我國古代早期教育的思想,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著十分豐富的寶藏,我們有責任把它們挖掘出來,特別是在“早期教育”已風靡全球的今天,使之重放異彩,更有其不可估量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關于早期教育思想,既遠非是來源于西方,也并非是產生在近代,這在本文中已得到充分的論證。將中國古代早期教育思想視為現代早期教育理論的源泉之一是應該得以肯定的。我們并以此為榮,從而提高我們的愛國主義思想與民族自信心。
(3)因為受社會生產方式的影響和約束,古代的早期教育思想理論與實踐既有其精華所在,也有它糟粕之處。我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剖析它們,揚其精華,擯其糟粕。
(4)探討中國古代早期教育思想,旨在總結歷史經驗,古為今用,切不可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而要勇于探索,力求創新,特別是我國古代早期教育實踐中就已經有了許多現代外國的東西,我們更應該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早期教育理論,在中國早期教育的道路上攀登新的高峰,為人類教育事業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文章總結的這幾點為今后蒙學思想理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劉虹在《我國古代有關童稚教育的思想與實踐》(《河北教育》1982年第2期) 一文中指出: “在我國古老文明史上,童稚教育的思想與實踐源遠流長,可為我們今日借鑒。”(1)“教兒嬰孩”,充分發掘人的智力潛力;(2)早期教育可以早出人才;(3)根據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積極引導,喚起他們奮發向上的激情;(4)為兒童創造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做父母的要作表率;(5)抓緊兒童的品德教育,打好終生品行的基礎。
江銘寫了一篇“讀《教童子法》”的文章,題目為《“教弟子如植木”》(《上海教育》1981年第4期),文中說“王筠的《教童子法》是專門研究兒童教學方法的,值得一讀”。“《教童子法》雖非浩帙巨著,全篇正文僅4925字,但它所反映的蒙學教學觀點,有的卻相當精辟”。(1)教學要發展兒童的天賦。王筠認為,在教學工作中,教師的責任是要充分發展兒童的天賦潛力,就如同植樹一樣,目的是要用它來制作器具,但是應當讓樹木盡量地生長,等它紛紛地生長以后,大材有大用,小材有小用,決不能在樹木還沒有得到充分地生長時,為了求得像茶幾那樣的小器材,就去夭折它的生機,使樹木枯萎。(2)教學要注意兒童的特點。王筠說:“學生是人不是豬狗。讀書而不講,是念藏經也,嚼木札也。鈍者或俯首受驅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尋樂,誰肯尋苦。讀書雖不如嬉戲樂,然書中得有樂趣,亦相從矣。”(3)教學要“多方誘之”、“步步著實”。王筠認為不管學生有什么差別,教學都要采取啟發誘導的方式。王筠重視蒙學教育,認為蒙學教育在人的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主張要慎重地選擇蒙學教師,不能聘用“無知之師”,以免貽誤學生的成長。王筠稱得上是清末的一位蒙學教育專家,他的教學法觀點已顯露出新教育思想的端倪。
這就把王筠的《教童子法》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
1992年6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清唐彪輯著的《家塾教學法》,選注者趙伯英、萬恒德在該書的 “前言”上說:
我們認為 《家塾教學法》是我國第一部以“教學法”命名的教學法著作。……著中《父師善誘法》,以論教法為主,遵循“善誘”的原則,處處體現指導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講求教學效率的根本精神;而《讀書作文譜》,則是以論學法為主,要求把學習心理的修養作為 “學基”,然后分論訓練讀寫基本功的諸法,旨在提高讀寫基本能力。這兩個分冊是姊妹篇,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既相聯系而又各有所側重,總書名題為“教學法”是恰當的,是對教和學兩者關系的明確化。
《家塾教學法》雖是語錄體著作,但已形成較完備的教學法體系,不能以零章片言視之。這部書總結了歷代教學法理論精髓,其內容重在對宋元以來的教學法理論的歸納和提要,著中除了推崇二程、朱熹等理學家的教學觀,也還博采了許多文章學家、寫作學家、書法家、文學家、文字學家的精辟言論,輔以一些個人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調查研究,草創了一種包含教法和學法指導的教學法體系。……其著在材料取舍上精益求精,在見解上也是新意迭出、獨具卓見。尤其需要提出的是著中提出的兩個命題: 一是“不習舉業子弟工夫”,另一是“村落教童蒙法”,涉及了普及教育的范疇。在科舉盛行的時代,將這樣的命題放在著作中,是有膽識的。這是唐彪自成一家之說最可貴的地方,也是我們認為今天應該重視唐彪著作的重要理由。
蒙學是祖國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者們有的是從研究歷代蒙學教材入手,以研究蒙學教材為主要線索來深入研究蒙學; 也有的是從研究歷代蒙學教育思想理論與教學方法入手,以研究蒙學思想理論和教學原則方法為主要線索來深入研究蒙學;還有的是將這二者結合起來深入研究蒙學,這都是可取的,這都會促進蒙學研究的繁榮和深入。
然而現在還有人從另一角度深入研究蒙學,那就是對蒙學進行斷代研究。
上一篇:董學·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
下一篇:三通學·馬端臨與《文獻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