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劉志
漢桓帝劉志,章帝曾孫,順帝陽嘉元年(132) 生于蠡吾 (今河北博野西南) 侯國。祖父是河間孝王劉開,父親蠡吾侯劉翼,母親系劉翼妾匽明。
因父親去世,劉志年齡不大即襲爵為侯。以后的情況史載闕如,只知道他曾從甘陵 (今山東東平南) 人周福讀經,受過比較好的教育。
桓帝后來所以能做上皇帝,這完全是外戚梁氏的一力促成。質帝本初元年 (146),順烈皇后梁妠以皇太后身份征桓帝到洛陽城北的夏門亭,準備把她的妹妹嫁給桓帝。但婚禮尚未舉行,朝中卻發生了一件大事。太后的哥哥身為大將軍的梁冀,因新立才8歲的質帝聰明,指責他是“跋扈將軍”,竟將質帝毒死了。因此,朝中又要議立新帝。當時梁冀考慮到桓帝年方15,容易操縱,提出要策立桓帝; 而太尉李固、司徒胡廣、司空趙戒為了削弱梁氏,則主張迎立比較年長的清河王劉蒜。特別是李固,為人剛直不阿,早在沖帝死后,就主張迎立劉蒜。他當時對梁冀說:“我們策立皇帝,應選擇年齡大的,聰明仁厚又能夠親理政務的,希望將軍能細致考慮國家大計,借鑒周勃、霍光策立文帝、宣帝的長處,吸取鄧氏、閻氏立殤帝、北鄉侯的教訓。”但梁冀不聽,還是堅持立了質帝。現在李固等人又重議立清河王,梁冀于是召集三公、中二千石、列侯一起來討論此事。結果李固、胡廣、趙戒及大鴻臚杜喬都認為清河王“明德著稱”,且血緣與質帝最近(為質帝兄),應立為嗣;梁冀心里憤憤不得意,卻苦于找不到別的理由反對,只好宣布暫停討論。
到了晚上,梁冀還在恨恨不平。這時,宦官中常侍曹騰等人聞訊前來為梁冀獻策。他們對梁冀說: “大將軍幾代和皇帝有婚姻之親,雖掌握朝政,但賓客縱橫,也多有過錯。如果真是策立清河王,此人很嚴明,大將軍不久就要大禍臨頭。”梁冀非常贊成他們的意見。第二天重會公卿討論,梁冀嚴厲逼迫群臣策立桓帝。那些公卿在梁冀的淫威下只好順從,只有李固堅持己見。為了消除阻力,梁冀就讓梁太后下詔罷免了李固。這樣,在閏月庚寅 (146),梁冀終于持節,以諸侯王青蓋車,迎桓帝入南宮即皇帝位。桓帝就這樣在外戚梁氏的一手操縱下做了皇帝,梁太后臨朝聽制,梁冀把持朝政。
桓帝即位后,第二年改元建和,3年又改元和平,但僅僅一年就改元元嘉,3年后改元永興,2年后改元永壽,4年后改元延熹,10年后又改元永康。但當年即病死,在位共21年。
就皇帝的條件而言,桓帝的愛好不多。他除了愛好音樂,史載“善琴笙”外,主要是晚年曾對黃、老之學和佛教產生濃厚興趣。因為當時隨著今文經學的衰落,他對經學已喪失信心。為了在思想上尋求新的精神支柱,他對老子、黃帝和佛祖曾多次祭祀。延熹九年(166)七月,桓帝甚至親自在專門修造的濯龍宮祭祀老子、黃帝和佛祖。祭祀時,他以文罽 (刺有花紋的毛毯) 為壇,用金器物裝飾,設華蓋之座,用祭天之樂。所謂“飾芳林而考(造成)濯龍之宮,設華蓋以祠浮圖(佛教)、老子”。可見他對老子以及黃帝、佛教的重視。
桓帝的生活相當腐朽。這不僅是指他喜歡“微行”,更重要的,還在于他的性生活靡爛。桓帝后宮中有宮女多達萬人。盡管他曾接受光祿勛陳蕃的建議,放出宮女5百余人,但這仍遠遠低于所留宮女的數量。他在位21年,所封貴人就有十幾人之多,才女更是無數。而且除了眾多的嬪妃,他還先后立了3個皇后: 一個是梁皇后、一個是鄧皇后,還有一個是竇皇后。
梁皇后名瑩,系梁太后之妹。桓帝初為蠡吾侯,太后征桓帝到洛陽,準備把她嫁給桓帝。尚未成婚,桓帝被梁冀策立為帝。因此,到第二年,即建和元年(147),有關部門就向梁太后上奏說: “《春秋》記載說,迎王后于紀,在路途上就稱之為 ‘后’。大將軍梁冀妹,原已擬定娶為帝后。現在將要結婚,應具備禮章,按婚禮規定的時間納采,然后配帝成婚。”太后批準。于是按惠帝時娶張皇后規格,聘黃金兩萬斤,其他彩禮仍舊。這樣,梁瑩于六月入宮,到八月即立為皇后。
梁皇后被立以后,由于其姐姐臨朝聽制和哥哥專權,桓帝對她極盡寵愛,史載“六宮莫得進見。而梁皇后憑借姊、兄權勢,生活上也極盡奢侈。所住宮室帷幄彫繡,穿著用具珍貴華麗,在待遇上大大超過了以往皇后。但好景不長,到和平元年 (150)三月,梁太后病逝,桓帝對她的態度就開始轉變,逐漸減少與她的恩愛。而梁皇后雖榮桓帝數年寵幸,卻一直無子,桓帝對她慢慢疏遠,也使她對桓帝嬪妃暗懷怨忌。凡妊娠者,無不設法使她們墮胎。桓帝由于畏懼梁冀,對梁皇后暫時還不敢譴責,但對她更加疏遠,很少再與她恩愛。這樣,到延熹二年(159),梁皇后終于因憂憤而病死,在位共13年。死后葬懿陵,謚“懿獻皇后”。同年,桓帝誅滅梁冀,此后就下詔追廢懿陵為貴人冢。
鄧皇后名猛女,系和熹皇后鄧綏從侄鄧香之女。其母名宣,先嫁給郎中鄧香,生鄧皇后,后因丈夫早死且鄧氏遭難,改嫁梁冀的妻子孫壽之舅梁紀。鄧皇后因幼年隨母親生活,即改姓梁氏。長大后,孫壽看她容貌姣美,在永興年間 (153—154)把她送入宮中。當時為采女,為桓帝所“絕幸”。因此,第二年桓帝就封她哥哥鄧演為南頓侯,位特進。鄧演死后,其子鄧康嗣侯。到梁皇后病死后,桓帝誅滅梁冀,即立為皇后。當時桓帝由于厭惡梁氏,把她改姓為薄,并封她母親宣為長安君。后來到延熹四年 (161),有關部門提出鄧皇后本是鄧香女兒,不應該改易他姓,桓帝又把她重新改姓鄧氏。并且追封鄧香車騎將軍、安陽侯,更封宣、康大縣,宣為昆陽君,康為沘陽侯,賞賜以巨萬計。不久,其母宣去世,桓帝又特加優待,赗贈葬禮均照皇后之母的規格舉行,并以鄧康弟鄧統襲封昆陽侯,鄧統從兄鄧會襲封字陽侯,鄧統弟鄧秉為淯陽侯,其他鄧氏宗族也都位列校尉、郎將等。
由于鄧皇后無子,桓帝對她的寵愛也沒有持續多久。桓帝后來又對郭貴人寵幸。而鄧皇后自恃位尊,因驕橫忌驢,與郭貴人在桓帝面前互相譖告。這使桓帝對鄧皇后非常不滿,于是到延熹八年(165)就下詔廢鄧皇后,送暴室管制。鄧皇后憂憤而死,共立為皇后7年,死后葬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陽東北)。其從父河南尹鄧萬世及虎賁中郎將鄧會都被逮捕,死在獄中; 侍中鄧統等系獄暴室,罷免官爵,歸本郡,財產沒收入官。
竇皇后名妙,系章德皇后從祖的孫女,父親郎中竇武。延熹八年,桓帝廢鄧皇后,竇皇后被選入宮中,立為貴人。當時,桓帝對采女田圣特別寵愛,想立田圣為皇后。但朝臣卻強烈反對。司隸校尉應奉上書說:“母后之重,關系國家興亡。宜思《關雎》之所求,五禁之所忌。”太尉陳蕃也以田圣出身微賤,而竇氏出自良家,強烈反對立后田圣。結果桓帝無奈,只好策立竇妙為皇后,封竇武為槐里侯、特進,拜城門校尉。但盡管如此,桓帝對竇皇后仍不甚寵幸,所愛還是田圣等女。到永康元年 (167),桓帝病重,就封了她們九女皆為貴人。不久桓帝去世,無子,竇皇后稱皇太后,即與父親竇武臨朝定策,迎立解犢亭侯劉宏,就是靈帝。
由于桓帝的薄情,竇皇后對田圣等人一直有氣,在臨朝聽制后,她馬上發泄。桓帝的棺材——梓宮尚在前殿,就派人殺了田圣。并且還想把其他桓帝的貴人全都殺掉,在中常侍管霸、蘇康的苦諫下,最后才沒有殺掉她們。不久,竇武和陳蕃等人謀誅宦官,事泄露,中常侍曹節等矯詔殺死竇武,即把太后遷于南宮云臺,其家屬遷于比景 (今越南南部)。靈帝還算念及太后曾援立自己,對竇太后比較照顧。建寧四年(171)十月初一,曾率領群臣朝見太后,并親自為她祝酒。以后又聽從黃門令董萌的勸告,增加太后的供養。但太后心里悲憤,到熹平元年 (172),終因母親死在比景,感傷而死。死后與桓帝合葬宣陵,謚 “桓思皇后”。
除了外戚,桓帝的宗室也有眾多的親屬。首先是他的父、祖。他們雖已早故,但桓帝稱帝后,仍然大加封贈。他在繼位的第二年,就下詔追尊父親劉翼為孝崇皇,葬陵曰博陵; 祖父劉開為孝穆皇,祖母趙氏為孝穆皇后,葬陵曰樂成陵。接著,他因母親匽明尚在,尊為博園貴人。到和平元年 (150),梁太后去世,桓帝即尊母親為孝崇皇后,遣司徒持節奉策授與璽綬,稱永樂宮。置太仆、少府以下官員和虎賁、羽林衛士,分鉅鹿九縣為母親湯沐邑。三年后,母親去世,他又為母親大辦喪事,命兄弟平原王劉碩主喪,禮儀制度和恭懷梁皇后一樣,起廟與劉翼合葬博陵。桓帝對于父、祖的追尊,實際主要是為了表明皇權的神圣而已。
桓帝沒有兒子,生有三女。長女劉華,延熹元年 (158)封為陽安長公主,嫁不其侯輔國將軍伏完。次女劉堅,延熹七年封為穎陽長公主。小女劉脩,延熹九年封為陽翟長公主。
桓帝有兩個弟弟、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二弟劉碩,建和二年(148)梁太后立為平原王,留居博陵,奉劉翼后嗣,并尊劉翼夫人馬氏為孝崇博園貴人。劉碩生活放蕩,嗜酒,屢有過失,桓帝于是令馬氏管理王家事務。至建安十一年 (206),曹操罷平原國,國除。
三弟劉悝,建和元年七月從兄勃海王劉鴻去世,因無子被太后立為勃海王。延熹八年 (166),因“謀為不道”,桓帝以親弟不忍治罪,貶為廮陶王,令邑僅一縣。桓帝臨死前,遺詔復令劉悝為勃海王。靈帝即位后,至熹平元年(172),因遭中常侍王甫陷害,被迫自殺,妃妾11人,子女70人都死在獄中。
姐姐即長社長公主,嫁耿霸玄孫耿授為妻; 妹妹即益陽長公主,嫁寇榮從姪寇尚為妻。
桓帝還有12個伯父和叔父。其中3人封諸侯王,9人封為亭侯。歷史記載比較清楚的,有劉政、劉德、劉博和劉淑。
劉政,桓帝大伯父,河間孝王劉開長子。永建七年 (131) 襲爵為王,在位10年去世,謚 “惠王”。子劉建嗣王。在位亦為十年,元嘉元年 (151) 二月去世,謚 “貞王”。子劉次嗣王。
劉德,桓帝叔父,永寧元年 (120) 因樂成王劉黨 (明帝子)死后無子,被鄧太后封為安平王。元嘉元年去世,謚“孝王”,在位31年。子劉豹嗣王。此外,在建和二年,梁太后又封劉豹弟劉理為甘陵王,奉孝德皇 (安帝父清河王劉慶) 后嗣。
劉博,桓帝叔父,延熹四年 (161),被桓帝封為任城王。在位13年,熹平三年(174) 去世。無子,靈帝封河間貞王劉建子劉佗為任城王,奉其后嗣。
劉淑,桓帝叔父,順帝陽嘉元年(132)立為解犢亭侯。死后,子劉萇嗣侯。劉萇死后,子劉宏嗣侯,即靈帝。
桓帝在位21年,前13年基本是一個傀儡皇帝。在當時,梁太后臨朝聽制,梁冀把持朝政,他幾乎難以置喙。盡管梁太后在和平元年(150)曾下詔歸政,但梁冀專橫跋扈,桓帝還不得不仰其鼻息。因此,桓帝的真正親政,實際是他在位的后8年。而在這8年中,曾發生很多重大事件。用度遼將軍皇甫規的話說,就是“三斷大獄,一除內嬖,再誅外臣”。所謂 “三斷大獄”,一是誅滅梁冀,二是廢免鄧氏,三是禁錮黨人; “一除內嬖”,就是抑制宦官;“再誅外臣”,則是誅殺南陽太守成瑨和太原太守劉質。現簡述其經過:
先說誅滅梁冀。梁冀在策立桓帝后,權力達到了頂點。他先是以 “災異”讓梁太后策免太尉杜喬,繼而又羅織罪名殺了李固和杜喬。加之桓帝對他極盡尊崇,委以朝中大權,甚至規定他可 “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禮儀比蕭何”; 又增封其食邑為四縣,比鄧禹; 賞賜金錢、奴婢、彩帛、車馬、衣服、甲第,比霍光; 還封其弟梁不疑為潁陽侯、梁蒙為西平侯,其子梁胤為襄邑侯,其妻孫壽為襄城君,并加賜赤紱,比長公主。這樣一來,梁冀更加專橫暴虐。朝中大小政事,無不由他決定;百官的升遷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謝恩,才能到尚書臺辦理手續; 地方郡縣每年進獻的貢品,要先把上等的送給梁冀,然后才把次等的獻給桓帝。結果他 “威行內外,百僚側目,莫敢違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親與”。
梁冀和妻子孫壽都窮奢極欲,他們大肆搜刮財富,修建起豪華的住宅。當時攜帶財物請求升官或免罪的人,道路相望。梁冀在洛陽周圍還霸占了很多園苑,“西至弘農,東界滎陽,南極魯陽,親達河淇。包含山藪,遠帶丘荒,方圓殆將千里”。并在河南 (今河南洛陽東北)城西起造了一個周圍數十里的兔苑,把所有兔子都做上標記,不準捕獵。一個西域商人不知禁忌,誤殺一兔,結果就有10余人因此連累而死。他還強掠良民作奴婢,多達數千人,稱為 “自賣人”。梁冀一家的殘忍貪暴,引起了公憤,民間到處流傳著 “梁氏滅門驅馳”的咒罵聲。
桓帝對于梁冀的橫暴也早有怨恨,只是由于他的兩個妹妹都在自己身邊,還不敢發作。到延熹二年,機會終于來了,梁冀二妹梁皇后也死了。因此,桓帝就開始策劃誅滅梁氏。他去上廁所的時候,單獨叫著宦官唐衡,問他宦官中有誰和梁冀不和。唐衡回答有單超、左悺、徐璜和具瑗。桓帝于是與他們五人密謀,決定誅除梁冀,并用牙齒咬單超手臂出血為盟。八月丁丑,桓帝來到前殿,即召尚書入殿,宣告要懲辦梁冀。他命尚書令尹勛持節率丞郎以下守宮廷,收符節送省中;命黃門令具瑗將御林軍1千余人和司隸校尉張彪共同包圍梁冀住宅; 命光祿勛袁盱持節收梁冀大將軍印綬,徙封為比景都鄉侯。梁冀、孫壽即日自殺,而梁、孫家族全部棄市。其他公卿大臣因牽連而死的數十人,故吏賓客被罷免的有300多人,一時“朝廷為空”。百姓莫不稱慶。沒收梁冀的家財,拍賣后值錢30多億,等于當時東漢王朝半年的租稅收入。
再就是廢免鄧氏,上文已述,不再重復。
至于削弱宦官、誅殺外臣和禁錮黨人,這三者實際都是相互聯系的。桓帝誅滅梁冀以后,宦官單超、左悺、徐璜、具璦、唐衡5人,因謀誅梁冀有功,被同日封侯,世稱“五侯”。單超任車騎將軍,位同三公。大權從此又落入宦官手中。他們挾持桓帝,濫行淫威,使得 “中外服從,上下屏氣”,乃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單超早死,四侯專橫,民間稱他們是“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他們作威作福,魚肉人民,“金銀罽毦(羽毛裝飾品),施于犬馬。多取良人美女,以為姬妾; 皆珍飾華侈,擬則宮人。其仆從皆乘牛車而從列騎。又養其遠親,或乞嗣他姓,或買奴為子,并以傳國襲封。兄弟姻戚皆宰州臨郡,殘害百姓”。實際他們就是強盜。
宦官四侯及其親屬的專橫,不僅遭到朝中正直官員的反對,而且也引起了桓帝的擔憂。因為他們勢力的過分強大也威脅到了皇權。所以,他對四侯又慢慢開始限制。桓帝先是重用宦官侯覽、段珪、蘇康、管霸,分奪他們的權力; 繼而借他們殘害人民,對他們進行打擊。延熹八年 (165),司隸校尉韓演奏言左悺罪惡,及其兄太仆南鄉侯左稱“請托州郡,聚斂為奸,賓客放縱,侵犯吏民”,桓帝即立刻準奏。結果左悺和左稱都被迫自殺。韓演又奏具璦兄具恭有臧 (貪污) 罪,桓帝也下令征詣廷尉。具璦只好上還東武侯印綬,自己來到監獄向桓帝謝罪。桓帝下詔貶他為都鄉侯,后來就死在家中。接著,桓帝又下詔單超、徐璜和唐衡的襲封者,都降為鄉侯; 其子弟分封者,一律免爵。這就是所謂的 “一除內嬖”。
桓帝對于宦官五侯的抑制,只是為了強化皇權。他并不想清除宦官,在對他們略為抑制后,大權還是交給了他們。而新被重用的宦官,在上臺后,也同樣是殘暴專橫,魚肉人民。中常侍侯覽,貪侈奢縱,前后竟強奪民田118頃,住宅381所,并模仿皇宮修建大規模的住宅16區,都有樓閣、池塘、苑園。另一方面,由于宦官專權,他們的爪牙被安插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級機構,選舉不實的情況也更為嚴重。當時的民諺對此就諷刺說: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等良將怯如雞。”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東漢王朝,也為了自己的政治出路,一部分正直的官吏和一些太學生及郡國生徒,就聯合起來發起“清議”。他們議論政治,品評人物,在輿論上對宦官集團猛烈抨擊。同時,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吏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也極力打擊宦官勢力。南陽太守成瑨、 汝南太守劉, 就是兩個著名代表。
延熹九年,成瑨在南陽逮捕了富商張氾——此人倚仗宦官權勢橫行鄉里,正遇上桓帝宣布大赦,而他在功曹岑晊和中賊曹吏張牧的支持下,為了打擊宦官,竟置大赦不顧,殺了張氾,并收捕其宗族賓客200多人也都殺了,然后才向桓帝上奏。同樣,劉瓆在汝南逮捕了與宦官相勾結的小黃門趙津,也不顧赦令,將趙津拷殺。這樣一來,引起了宦官集團的強烈憤怒。侯覽立刻就指使張氾之妻上書訟冤,其他宦官也接著紛紛 譖告。于是,為了保障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同時也是給家奴出氣,桓帝就將成瑨、劉瓆一齊逮捕,命有關部門審理。最后兩人都被棄市。這就是所謂 “再誅外臣”。
在打擊宦官的正直官吏中,比成瑨 、劉瓆更有名的,是襄城 (今河南方城)人李膺。他是當時反對宦官集團斗爭的領袖。李膺字元禮,出身于名門望族,祖父曾任太尉。他任河南尹時,因打擊閹黨而被下獄。不久,司隸校尉應奉上書為他求情,又被赦免,后來即任司隸校尉。宦官張讓的弟弟任野王令,貪殘無道,至殺孕婦,畏罪躲在張讓家中。李膺知道后,即率吏卒到張讓家搜出處死。因此,很多宦官都害怕李膺,休假時不敢走出宮門。李膺取于打擊當權的宦官,名聲越來越高,士大夫如能得到他的接待,被認為是極大的榮譽,稱之為 “登龍門”。他與太尉陳蕃、南陽太守王暢都受到士大夫階層的敬重,所謂 “天下楷模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 (陳蕃字),天下俊秀王叔茂 (王暢字)”,就是當時太學諸生對他們的評贊。以李膺為首的反宦官斗爭激怒了當權的宦官集團。延熹九年,宦官派人誣告李膺等交給太學生、郡國生徒,“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桓帝大怒,于是詔令全國,逮捕 “黨人”,收執李膺、陳實等200多人。有的黨人逃走沒有捕獲,桓帝就懸金購賞。一時間,使者四出,相望于道,反宦官的斗爭遭到嚴重挫折。第二年,在尚書霍谞、城門校尉竇武的表請下,桓帝對 “黨人”略為寬恕,下詔將 “黨人”赦歸田里。但規定他們都終身禁錮,不得做官。這就是桓帝時著名的 “黨錮”。以后靈帝時又進行了一次 “黨錮”,對 “黨人”的迫害也更為殘酷,詳細情況請參閱本書 《漢孝靈帝劉宏》,這里不再重復。
桓帝所以禁錮 “黨人”,目的是強化皇權,以鞏固劉氏王朝。但實際上,這不但沒有起到鞏固統治的作用,反而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因為大批地主階級的智士,都由此喪失了對東漢王朝的信心。就 “黨人”而言,李膺、陳實等雖然遭到壓制,但通過 “黨錮”,他們卻獲得了社會上更廣泛的同情。如 “黨人”范滂離開洛陽返回家鄉時,“汝南、南陽士大夫迎之者 (車)數千輛 ”。所以,反宦官斗爭的浪潮此后反而更為高漲。盡管后來靈帝又進行了一次“黨錮”,其結果也仍然是無濟于事,只能是使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愈加動搖而已。不久,爆發了黃巾大起義,東漢王朝的統治也就分崩離析了。桓帝作為始作俑者,負有不可推諉的責任。
除了以上所說,桓帝還有一項賣官鬻爵的弊政。當時由于統治階級的奢侈腐朽,國家財政已基本枯竭。在這種情況下,桓帝一方面采取對農民加重剝削的辦法來解決財政困難,如延熹八年令郡國有田者每畝交10錢為稅;另一方面也采取一些應急措施,主要就是減借百官俸祿,借王、侯國租稅和賣官鬻爵。桓帝的賣官鬻爵是從延熹四年 (161)開始實行的。這一年,零吾羌和先零羌等少數民族起義,活動到了三輔 (今陜西省中部地區) 地區,桓帝為了減輕國庫的財政支出,就下詔減發公卿百官的俸祿,借貸王、侯的一半租稅,同時下令以不同價錢賣關內侯、虎賁郎、羽林郎、緹騎營士和五大夫等官爵。桓帝賣官鬻爵的這項弊政對當時影響極壞,不僅貪污成了合法行為,直接破壞了吏治,而且由于貪官污吏的搜刮,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并為靈帝時更大規模的賣官鬻爵開了先河。
和以前相比,桓帝時期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更為尖銳。僅據不完全統計,桓帝在位的21年內,各族人民的大小起義就有40多次。如延熹二年爆發的羌族人民第三次(第一次羌族大起義是在安帝時期,第二次是在順帝時期)大起義,聲勢非常浩大。當時郡縣官吏貪殘暴虐,放縱妄為,引起燒當、燒何、勒姐等部羌人的反抗,起義范圍擴展到三輔及并、涼二州的很多地區。桓帝派護羌校尉段颎曾對羌人血腥屠殺,但起義仍不斷蔓延。后來,中郎將皇甫規代替段颎鎮壓羌人,采取屠殺與招撫相結合的辦法,斥逐貪官污吏100多人,才把起義逐漸平息下去。延熹六年的冬天,段颎再任護羌的校尉,對羌人又進行更為殘酷的屠殺。永康元年(167),西羌各部就先后被段颎鎮壓下去。接著,段颎移兵向東,血洗雜居于三輔、安定、北地、上郡、河西等郡的羌人。到靈帝建寧二年 (169),東羌諸部也被鎮壓,羌族人民的第三次大起義就最后失敗了。
漢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更是直接打擊了東漢王朝的統治。永興二年(154),公孫舉、東郭竇在泰山、瑯邪一帶起義,他們攻殺長吏,起義軍曾發展到3萬多人。延熹五年(162) 以后,荊州南部地區的人民也舉行了英勇的起義。他們與官軍連年作戰,并與當地戍卒聯合,先后進攻長沙、零陵、桂陽、蒼梧、南海、交阯等地,起義軍發展到好幾萬人。這些起義后來雖然都被鎮壓,但是人民并沒有屈服。當時有一首民謠就說:“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人民的反抗怒火只是被暫時壓抑而已。所以,到靈帝中平元年 (184),隨著東漢王朝的統治更加腐敗,終于就爆發了黃巾大起義。
在延熹十年六月,桓帝將這一年改元為永康元年,是希望通過改元能使東漢王朝長治久安,也能使自己長期腐朽生活的虛弱身體永遠健康。但事與愿違,不僅東漢王朝已經搖搖欲墜,他自己也從此一病不起。終于到這一年的十二月丁丑 (168),他就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死于洛陽宮中的德陽前殿,年僅36歲。桓帝死后葬宣陵,謚“孝桓皇帝”,廟號威宗。
上一篇:桓宗李純祐
下一篇:濟北王慕容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