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京
一、風流倜儻
馮京,字當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馮京小時候聰明過人,過目不忘,被稱為“神童”。少年時喜歡喝酒游樂,常常縱飲不羈。據傳,馮京有一天晚上醉臥郊外一條小溪旁。有個打魚人收了網,躺在船中睡覺,忽然聽到有人喝斥: “馮侍中在這里,你竟敢如此放肆,還不快避開!”打魚人驚醒,才知道是夢,借著月光來到岸上,卻見一個人睡在亂草中,一問,馬上跪拜說: “先生今后顯貴了,可千萬別忘了小人!”馮京不知怎么回事。漁人便把剛才夢見的情景講給他聽,并邀請他到船中歇息,以避風寒。馮京一覺睡到天亮,又坐漁人的小船回到城中。后來,馮京做了大官,到處查訪漁人蹤跡,卻再也打聽不到了。
馮京當年頗有豪俠之氣,名士之風。交游廣泛,三教九流,無所不包,特別和那些官家子弟來往頻繁。一天,因為飲酒取樂,狂飲豪歌,吵煩了四鄰,被夜巡的衛兵抓了去。鄂州太守王素立即下令放了他。后來馮京入朝做官,二人成了同僚。一次,馮京出使關內,王素正率兵鎮守渭濱,兩人以詩酒相聚,相知之情甚篤。馮京作詩贈給王素,有“吞炭難忘當日事,積薪深愧后來恩”的句子。傳說當年馮京因為生活局促,為人有些貪利,又因為外表堂堂,風度頗佳,有人送他外號叫“金毛鼠”。
那時,馮京尚未及第。一次,他客居余杭縣(今浙江臨安舊余杭),因為沒法還債,坐立不安,就在一所寺院的墻壁上題了一首詩。余杭縣有一胥魁看了這首詩,馬上報告余杭縣令,說: “馮秀才雖然窮困潦倒,但看他留在寓所墻上的詩句,將來說不定能當大官。”詩中這樣寫著:
韓信棲遲項羽窮,手提長劍喝西風。
可憐四海蒼生眼,不識男兒未濟中。
仁宗慶歷年間,馮京以鄂州第一的成績被選送京城,參加殿試。至大江,風大浪高,波濤洶涌,差點兒把小船掀翻。第二年春天,他廷試第一,回鄂州重過大江,卻見風平浪靜,寂若無聲,小船在微波蕩漾中飄飄欲仙。馮京突發感慨,在江亭上題詩道:
江神也世情,為我風色好。
二、宰相之婿
馮京中狀元時,還沒有婚配。宋仁宗的岳丈張堯佐正受皇上恩遇,炙手可熱。他一心想再找一個出色的女婿。見馮京連中三元,天資過人,體貌英俊,又受皇上喜愛,就想把另一個女兒嫁給他。殿試唱名后,他怕馮京被別人搶先拉走,就擁著他來到自己家中,親自給他束上金帶,說: “這是皇上的旨意。”果然,說話之間宮中便賜來酒菜。張皇后隨后給妹妹送來一套價值連城的妝奩。張堯佐要馮京親自觀看,馮京只是笑著不看。看張非要他承認這門親事不可,就趕快婉言謝絕。后來,馮京娶了宰相富弼的女兒。
富弼是宏詞科出身,和狀元蔡齊、進士出身的宰相李沆同是著名文人宰相晏殊的女婿。據說,當年晏殊擇婿也有一段佳話。晏殊對范希文說: “我有個女兒到了出嫁年齡,希望你給我推薦個出色的女婿。”范說: “國子監里有兩個舉人,一個是富弼,一個是張為善,都有文有德,今后必為輔佐大臣,兩人都可以選做賢婿。”晏殊又問哪一個更好。范說: “富弼為人穩健持重,張為善為文才智過人。”晏殊就選富弼當了女婿。富弼果然以他的老成持重幾次當政,輔佐幾代君主,是宋代德高望重的知名宰相之一。
以后,馮京先是做了監丞,通判荊南府(今湖北江陵)。后來回到京都,直集賢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吳充因為議論溫成皇后追冊的事被貶知高郵。馮京上疏說吳充的議論是有道理的,不該遭到貶斥。劉沆請求皇上一塊兒追究馮京的責任。仁宗說: “馮京有什么罪?”只解除了他記注的職務,但很快就復其職。仁宗想讓他做知制誥,馮京以丈人富弼當政,怕人說任人惟親為理由婉言謝絕,只答應做龍圖待制、知揚州府,后又改知江寧府(今江蘇南京)。
后來,馮京以翰林侍讀學士身份被召回京,糾察在京刑獄,后又升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在這期間,他經常數月不到丞相府去。韓琦就對富弼說: “馮京這小子太倨傲無禮了。就算您是宰相,常人不宜接近,可您還是他的泰山哪,他總不能不講孝悌吧。”馮京解釋說: “公為宰相,下屬不敢輕易造訪,是怕打擾。這是敬重大人,不是鄙人自傲。”
不久,馮京離京做陜西路安撫使,后升為端明殿學士、知太原(今山西太原)府。
三、與王安石有隙
神宗繼位后,馮京仍做翰林學士,后改為御史中丞。這時,王安石當政,試行新法。馮京多次上疏論改革舊政,實施新政的害處,加起來有數萬字。王安石指斥這些議論是異端邪說,請求皇上免他的職。神宗認為馮京可用,反而提拔他為樞密副使。
河東路的麟(今陜西神木東北)、府(今陜西府谷)、豐(今陜西府谷北)三州,一直是官兵各自為營,不但經濟上不去,而且屢戰屢敗。馮京以身為樞密副使,統兵不利為由上書請罪: “在這種情況下,我一定追究各路領兵的瀆職責任。他們有的已經調離原職,自以為可以逃避懲罰,他們以后也許能僥幸竊取更大的名利,但我對他們這一段的失職行為加以追究。倘若有人隱瞞罪責,我一定加以重責,甚至繩之以法。這樣,以后誰也不敢玩乎職守了。”他的意見雖然沒有聽從,但還是晉升為參知政事。
熙寧中年,王安石當了宰相,成都準備設立市易務。馮京舉出“王小波之亂”因榷買貨物而起的事例來反對市易。神宗有些動搖。熙寧六年(1073)八月,天下大旱,神宗很是憂慮,終日嗟嘆。保守派紛紛歸咎于新法,惹得神宗心動,想罷除新法。王安石上奏道: “水旱是天下的常事,就是堯舜禹湯時也不能避免。陛下就位以來,連年豐收。今年才幾個月不下雨,有什么大害?”神宗皺著眉說: “我恐怕老百姓怨聲載道。現在近臣和后宮皇后們都說新法是弊政,看來不如暫且停止實行吧。”馮京應聲說: “臣下也聽說百姓有怨言。”王安石插言道: “那些對皇上有怨言的人都是因為覺得自己大材小用,嫌給他們的官小才發怨言,議論新法。別人都沒聽到過這些議論,惟有馮京聽到過,可見他和這些人關系密切。不然,為什么他能聽到呢?”神宗聽到這里,也不說話,起身進入內室。王安石和馮京怒目而視,各懷怨恨。
不久,光州(今河南潢川)司法參軍鄭俠急奏,說去年大鬧蝗災,秋冬大早,今年春天又不下雨,都是大臣(指王安石)輔佐不當,違備古圣先賢治國之道,有違天意造成的。并隨奏疏附上流民圖數幅。神宗一看,只見流民形狀慘不忍睹,賣兒鬻女,流離失所,不禁長夜不眠。于是決心停止新法,王安石也被罷相。王安石臨行推薦呂惠卿做參知政事。鄭俠又上疏說呂惠卿“朋黨奸邪”,請求罷了他的官,并用馮京為宰相。神宗大怒,免去鄭俠的官職。呂又說馮京是鄭俠的幕后操縱者,欺君罔上。于是,馮京被免去參知政事職務,出知亳州(今屬安徽)。不久,以資政殿學士身份出知渭州(今甘肅平涼)。
茂州(今四川茂汶)地方發生夷族叛亂,馮京改知成都府(今四川成都)。蕃部將領何丹領兵攻占雞宗關,聽到馮京率部前來,忙舉手請降。這時候有人建議朝廷掃蕩何丹的老巢,以絕后患。馮京上奏說,為了避免他們再度為寇,燒殺搶掠,宜不再追究以往行為,而應該發農具,給糧餉,使他們歸附大宋。夷人感激涕零,爭相拿出雞羊割血盟誓,愿世世代代做宋的臣民。
后來,呂惠卿和王安石有了磨擦,拿出王安石以前寫給他的密信給皇上看,其中有“勿令齊年知”字樣。“齊年”即馮京,馮京和王安石同年生。神宗讀到這里,才知道馮京是無辜的,感嘆他忍辱負重,沒有異心,于是召為樞密使。馮京稱病,不去上任。神宗半夜呼喚身邊的人說: “剛才夢見馮京入朝,我很感歡欣。”于是,賜詔書給馮京,里面有“渴想儀形,不忘夢寐”的話,即渴想愛卿的儀容,夢寐以求。等馮京上任時見了面,神宗首先把夢里的情景告訴他。不久,神宗想出兵征服西夏,馮京對此事持保留態度,上疏請求免去樞密使職務。神宗允準,馮即以觀文殿學士身份出知河陽(今河南孟縣)。
四、“國之老成,可以倚信”
哲宗即位后,拜馮京為保寧軍節度使,知大名府(今北京),后又改鎮彰德。司馬光極力舉薦馮京,說他是“國之老成,可以倚信”。范祖禹說: “馮京幾次做參知政事,先是和王安石不合,后來又被呂惠卿排擠。那種中立不倚的節操,是先朝皇帝極力稱贊的。而且,昭陵學士中只有馮京一個人還在世,要是能讓他主持樞密院事務,一定不會辜負陛下的重托。”哲宗聽了這話,準備采納。當時馮京自覺年紀已老,便以精力不濟為由推辭。于是,改任中太一宮使兼侍講。后來又改為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師。紹圣元年(1094)病故,年74歲。哲宗親自臨奠哀悼,追認他為司徒,謚號“文簡”。
五、“有貌大臣”
科場的進士作文,有時多做笑談。英宗治平年間,國子監試策,老師問什么樣子才算是有體有貌的大臣。有學生對策說: “比如文彥博、富弼,都是有體的大臣; 馮當世、沈文通都是有貌的大臣。”可能因為文、富高大豐碩,而馮、沈俊逸灑脫。從這以后,劉厚甫見了馮京便戲稱“有貌大臣”。
馮京有一次患了傷寒病,已經昏死過去,家里人大哭。過了好長時間,他卻又蘇醒過來,并說: “剛才我到五臺山去了,看見以前做和尚時屋里的東西都還在。高僧卻說我俗緣未盡,又派我回來了。”病好以后,他寫文章記下這件事,并且囑咐兒子不必寫在墓志銘上。
史學家評論: 進士中從鄉試到廷試都能得第一的才3個人。王曾、宋庠是名宰相,馮京是名參政。3人風節相映,都無愧于當年科場之名啊!
馮京著有文集《灊山集》,未能留傳于世。
上一篇:傅行簡
下一篇:劉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