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戲曲學·古代戲曲學概述
古代戲曲學是總結古代戲曲發生、發展、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早在古代戲曲濫觴期的唐宋兩代便出現了有關它的記載,不過都是作為紀事的附屬物,還夠不上專門的研究著作。唐代崔令欽《教坊記》、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就屬于這種情況。到了元代,戲曲空前繁榮,看戲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離開的事情,記錄、評論的人日漸增多。同時,為了提高創作和演出水平,一些研究總結這方面規律的著作也陸續出現。燕南芝庵《唱論》從唱的角度詳細論述了戲曲聲音和歌唱方法。周德清《中原音韻》則從音韻角度總結了創作歌唱北曲的規律。夏庭芝《青樓集》記述了當時一百多位戲曲演員的生活片斷。鐘嗣成《錄鬼簿》記錄了當時戲曲作家的事跡及作品,還給部分作家以言簡意賅的評價。到了明代,南戲蒸蒸日上,諸腔廣泛流傳。繁榮的創作和頻繁的演出,為曲學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成就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研究者和著作劇增。像朱權的《太和正音譜》、魏良輔的《曲律》、李開先的《詞謔》、何良俊的《四友齋叢說》、徐渭的《南詞敘錄》、王世貞的《曲藻》、呂天成的《曲品》、王驥德的《曲律》、祁彪佳的《遠山堂曲品》與《遠山堂劇品》、沈寵綏的《弦索辨訛》與《度曲須知》等重要著作都出現了。第二,上述著作已不局限于資料記錄和單純填詞、譜曲、歌唱技巧的傳授,而更多地深入到戲曲藝術的內部規律,探討面也涉及到創作和表演的各個方面。第三,較為全面系統的理論著作也開始出現。《南詞敘錄》系統敘述了南戲的源流、發展、風格特色、文詞聲律、劇目方言、作家作品等。王驥德《曲律》共四十章,對戲曲的源流、創作、主旨、劇本結構、文辭聲律、科介念白、作家作品等,都有專門的論述。第四,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對作家作品的廣泛討論,不同流派和主張也開始出現并展開了激烈論爭。如格律派與情采派之爭,本色派與文詞派之爭,以及《琵琶記》與《拜月記》孰優之爭等,都是在明代中期出現的。這些論爭既推動了戲曲創作,又推動了曲學自身的不斷完善與發展。至清代,由于創作和演出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曲學研究繼元明以后又有顯著的提高。李漁《閑情偶寄》中的《詞曲部》和《演習部》(后人輯錄為《李笠翁曲話》)就劇本創作和舞臺演出的規律,作了深入細致的探討,成為我國古代戲曲理論中最杰出的一部著作。《詞曲部》分“結構第一”、“詞采第二”、“音律第三”、“賓白第四”、“科諢第五”、“格局第六”六個部分,廣泛論述了戲曲創作各方面的問題。其中對劇本結構、語言、題材等問題講得尤為精辟。《演習部》分 “選劇第一”、“變調第二”、“授曲第三”、“教曲第四”、“脫套第五”五個部分,對有關“登場之道”的排練、表演、教曲等,作了開創性的探討。乾隆年間,由皇帝下令編纂的《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共八十二卷,包括南曲的引、正曲、集曲,北曲的只曲共二千零九十四個曲牌。此外,尚有北曲套曲一百八十五套,南北合套三十六套。作者詳舉各種體式,分別正字、襯字,注明工尺、板眼。從而使后人在填詞、譜曲、唱曲時更有明確的規律可以遵循。
及至近代,隨著“歐風東漸”,制曲、譜曲、演曲、唱曲等對戲曲自身的橫向研究開始衰落,繼之而起的是對戲曲發展歷史的縱向研究。清朝末年,日本學者率先從戲曲的發展規律角度研究我國戲曲歷史,先后寫出了長篇論文《中國詩樂之變遷與戲曲發展之關系》和《論中國傳奇》。用中文發表時,譯者淵實、報癖分別作了某些潤色。但原作者畢竟都是外國學者,不能算作我們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采用科學方法,專門而又系統研究我國戲曲的歷史,當以王國維為第一人。《宋元戲曲考》近十萬字,共十二章,分別考證,闡述了上古至五代的戲劇、宋金雜劇、元雜劇、元南戲。它篇幅之宏大自不必說,論述之系統、考證之精確,更使前人相形見絀。然而,他卻認為“這種筆墨(指元劇),明以后人全無能為役,故雖謂北劇南戲,限于元代可也”(《宋元戲曲考》)。按王氏的才學,完全可以寫一部中國戲曲通史,基于這一認識,便不去研究明清戲曲,而使《宋元戲曲考》僅成為一部戲曲斷代史。吳梅糾正王氏的偏見,既重視元代戲曲,也重視明清戲曲,從而寫出了《中國戲曲概論》一書。全書以朝代為序,采用史、論、評相結合的方法,分別就元人雜劇、元人散曲、明人雜劇、明人傳奇、明人散曲、清人傳奇、清人雜劇、清人散曲作了評述。它偏重于作家作品研究,對戲曲發展演變規律探求較少。更令人遺憾的是,它糾正了《宋元戲曲考》不重視明清戲曲的缺點,卻又犯了蔑視清代地方戲的毛病。嚴格地講,它只是一部元明清雜劇、傳奇、散曲史,也不能算作一部真正的戲曲通論。日本人青木正兒則在《宋元戲曲考》和 《中國戲曲概論》基礎上寫了一部《中國近世戲曲史》。所謂“近世”,實則步王國維后塵,志在補寫《宋元戲曲考》未寫的明清部分。全書分五編十六章,論述北劇南戲的由來,南戲復興期,昆曲昌盛期,花部勃興期,以及它們的衍變軌跡。自此之后,戲曲史研究蔚然成風。戲曲通史方面,有盧冀野《中國戲劇概論》、徐慕云《中國戲劇史》、董每戡《中國戲劇簡史》、周貽白《中國戲劇史》等。戲曲斷代史方面,有賀昌群《元曲概論》、盧前《明清戲曲史》等。劇種史方面,日本人鹿原學人《昆曲皮黃盛衰變遷史》、張豂子《京劇發展史略》等。而最有影響的當為近三四十年間出版的《中國戲劇史長編》和《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劇史長編》是周貽白畢生曲學研究的總成果。書中論述了中國戲曲的起源和形成、宋元南戲、元明雜劇、明清傳奇和清代地方戲的淵源、體例及發展演進情況。其材料之豐富,論證之詳實,都遠邁于前人。遺憾的是引用史料過多,論述較少,給人以史料掩沒論述的感覺。由張庚、郭漢城主編的 《中國戲曲通史》共八十五萬字,分上中下三冊。它以劇種或聲腔分類。第一編寫戲曲的起源與形成;第二編寫北雜劇與南戲(以上為上冊)。第三編是昆山腔與弋陽諸腔戲(中冊)。第四編寫清代地方戲(下冊)。該書在繼承前人所有成果的基礎上,又努力探求戲曲的發展規律;既有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又有對音樂、舞臺演出的論述。不足之處是作者以階級斗爭為綱和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斗爭的觀點貫串全書,對中國古代作家作品否定過多。而在此指導思想下總結出的規律,偏頗之處自然在所難免。盡管它有這些缺點,但從目前所見到的中國戲曲史來看,它仍是篇幅最大、論述最為全面的一部戲曲通史。過去文人學者對清代地方戲研究不太重視。而最近幾年出版了不少清代地方戲的劇種史。如《河北梆子簡史》、《柳子戲史》、《粵劇史》、《川劇史》等。這些專著對每一劇種的發展變化、作家作品、演員及舞臺演出等,都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有力推動了清代地方戲的研究工作。清朝末年的戲曲改良運動是中國戲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發生的時間較晚,且不久便消聲匿跡了。因此戲曲研究者對它不太重視,專著極為罕見。數十年前阿英作了一些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出版了《晚清文學叢鈔》,其中的《傳奇雜劇卷》、《說唱卷》收錄部分雜劇傳奇和地方戲劇本。近些年,一些學者開始重視,寫出了一些有說服力的論文; 在一些戲曲專著,如《京劇史》、《清代戲曲史》中設專章節加以論述。從總的看,它依然是一個薄弱環節,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我國古代戲曲是一種高度綜合性藝術。多數學者認為它形成于宋金時期。它先后經歷了宋元雜劇和宋元南戲、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三個大的發展階段。下面分別就戲曲起源、元雜劇與明清雜劇、宋元南戲與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及清末的戲曲改良五個部分加以敘述。
上一篇:中醫學·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戰國—三國公元前475—264)
下一篇:《唐律》學·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