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學·《夢溪筆談》的學術價值、研究·地理學
他在《筆談》中不僅描述地理現象,而且闡述產生這些地理現象的原因。他闡述的某些地理學原理很深刻,具有創造性,處于當時世界前列。比如《筆談》第433條,雁蕩山的地貌,他經過觀察以后指出:“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本o接著,他就追究這種地貌產生的原因,說:“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惟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巖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鄙蚶ㄖv的“這些原理,即今天地理學中所講的流水下切侵蝕作用。沈括提出流水侵蝕作用原理,在西方與沈括幾乎同時的有阿拉伯人阿維森納(980—1037)。至于被稱為近代地質學之父的英國人郝登 (1726—1797)于公元1788年才提出流水侵蝕作用,比沈括晚了六百多年(楊文衡等《中國科技史話》下冊,第77頁)。
沈括提出流水侵蝕作用后,又把這個原理推廣到解釋所有不同巖性的溝壑,特別是黃土高原溝壑的形成。他說:“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今成皋,陜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這樣,流水侵蝕作用就具有普遍性,成了一條原理或規律。
在流水沉積作用方面,沈括同樣也提出了卓越的見解。他看到沉積巖層中的化石,說:“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湮耳。堯殛鯀于羽山,舊說在東海中,今乃在平陸。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類,悉是濁流。今關、陜以西,水行地中,不減百余尺,其泥歲東流,皆為大陸之土,此理必然?!敝v得非常正確,知之甚悉,不次于歐洲古代之亞里士多德與施太波(竺可楨撰、徐規?!侗彼紊蚶▽Φ貙W之貢獻與紀述》,載《沈括研究》)。
上一篇:沈(括)學·《夢溪筆談》的學術價值、研究·地理學
下一篇:農學·明清時期農學·深耕細管與“糞大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