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中州的民族信仰與宗教·佛教文化由中州向四方傳布
(1) 中國最早的佛寺——白馬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在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宗教之一。在遍布全國的佛教寺廟中,位于洛陽的白馬寺有著特殊的地位。它一直被僧眾尊為“釋源”和“祖庭”。意即佛教文化就是通過這里向四方傳布的。自從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我國對“身毒”國(即印度)已有所了解,知道身毒國又稱天竺國,并且對佛教也略有所聞。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曾接受大月氏王的使者伊存口授的《浮屠經》,因系口授,故一般人不以為然。東漢時明帝對佛經很感興趣。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孝明帝夜夢金人,項有日光,飛行殿庭。”于是明帝遍詢群臣解夢,有大臣認為金人即佛。明帝便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尋求佛經。蔡愔等人行至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地方),遇到印度著名的高僧迦葉摩騰、蘭法蘭,得到佛經和釋迦牟尼像。遂邀請他們一道回洛陽,并以白馬馱運經卷。迦葉摩騰、竺法蘭到洛陽后住進鴻臚寺(朝廷中負責外事接待的官署),先把《四十二章經》翻譯成漢文,又譯《十地斷結經》《法海藏經》《佛本生經》《佛本行經》等佛教經典。漢明帝令畫工畫佛像,置于清涼臺及顯節殿上,把譯成漢文的佛經藏入蘭臺石室。漢明帝于是下令在洛陽城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按照佛教傳統樣式修建寺院。為表彰白馬負經之功,此寺名為白馬寺,是為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佛教從印度傳到這里,又以這里為中心,傳布到中原內地,還遠播到越南、朝鮮、日本等國。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先后圓寂,被安葬在白馬寺內。現在寺門內兩側偏院的松柏林中還能看到這兩位印度高僧的墳墓。
白馬寺的大門是一孤卷、牌坊式的門樓,門前有兩匹青石雕馬,是宋代的作品。兩匹白馬渾重沉著,正是負經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后的形象。寺內第一重大殿是天王殿,殿中供彌勒佛,兩側是四大天王塑像。寺內正殿是大雄寶殿,殿中供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坐像,高二點四米,是明代的作品。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千佛殿中三尊主佛禪坐于蓮花寶座之上,中為釋迦牟尼,左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護法天將分侍佛前左右。殿壁嵌木雕佛龕,供有壁佛五千多尊。觀音閣之后是清涼臺,相傳為漢明帝劉莊乘涼讀書的地方,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也曾在這里譯經。清涼臺之上是毘盧殿。殿內正面為毘盧庶那佛,也稱毘盧佛,即釋迦牟尼的法身像。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圣”。白馬寺東南有一密檐式方形磚塔。五代時期,這里原建一木塔,至北宋時,木塔焚毀。金朝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時改用磚砌,塔高九層,高二百余尺,名為齊云塔。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白馬寺歷史上屢毀屢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河南境內的名剎古寺。三國時期,魏國的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朱士行到洛陽受戒,出家為僧。后人認為朱士行是我國第一個僧人。南北朝時期,佛教在民間得到廣泛的發展和傳播,北魏皇室大規模地修建寺院。京都洛陽有佛寺五百余所,至北魏末年,洛陽寺院增至1367所,全境有寺廟幾萬座,僧尼共有二百余萬。
唐朝高僧陳祎,法名玄奘,河南緱氏(今洛陽偃師南)人,少時在洛陽凈土寺出家,鉆研佛經。唐武德元年(618),玄奘到帝都長安,貞觀三年(629),從長安西行天竺研習佛經。十七年后,玄奘學成回到長安,并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他譯經七十五部,并撰有《大唐西域記》,對保存古印度佛教典籍和保存古代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中亞國家的歷史、地理資料做出了貢獻。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西游記》就是根據他的事跡創作出來的。
唐朝以來,我國封建王朝時有禁佛之舉,但并未影響佛教在國內的流傳。
佛教的派別繁多,禪宗和凈土宗是主要流傳在中州的兩大宗派。河南嵩山少林寺是禪宗的祖庭。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于太和十九年(495)敕建少林寺,安頓天竺僧人跋陀落跡傳教。以后,摩訶迦葉的第二十八代弟子菩提達摩從天竺來到少林寺,廣集信徒,傳授禪宗。達摩被視為中國禪宗的初祖,少林寺便成了禪宗祖庭。禪宗修持稱為“壁觀”,即面壁靜坐。長時間的趺坐靜修,還須以練武來配合協調才能修成正果。這樣,一代代寺僧在習武演練的過程中,創造出了獨特的少林拳法從而使少林武術成為我國重要的一個武術派別。唐朝初年,李世民在討伐王世充的征戰中,少林寺的惠暢、曇宗等十三和尚幫助李世民解脫圍困。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便對少林寺大加封賞,少林寺很快發展成為“天下第一名剎”。如今,經過維護和修茸的少林寺屹立在嵩山諸峰的少室山下,已成為一個風景優美的佛教勝地。少林寺由山門、天王殿、大雄殿、法堂、毗盧殿(又稱千佛殿)、以及毗盧殿東廂的白衣殿,西廂的地藏殿組成。
少林寺西三百米處的山腳下有塔林,共有磚、石墓塔二百五十座,埋葬著少林寺自唐至清的歷代高僧,是我國最大的塔林。墓塔一般為一至七層,高度在十五米以下,形制多樣,精巧別致,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和雕刻藝術有重要意義。少林寺西北二公里處,有一小寺院,內有一大殿和兩個小亭,系為紀念禪宗初祖達摩而建,又稱初祖庵。大殿東有一唐代古柏,生機盎然。初祖庵北五乳峰上有達摩洞,是達摩面壁修行的地方。少林寺塔林對面的缽盂峰頂有二祖庵。禪宗二祖慧可斷臂,曾在此養傷。少林寺東十余里處的法王寺后有三祖庵。庵內過去供養著禪宗三祖僧粲像。
少林寺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寺院,禪宗的祖庭,在我國佛教史上占重要地位。
佛教的凈土宗派在七朝古都開封盛行,當北宋王朝在開封建都后,便廣建寺院。北宋王朝修建寺院均本著“不壯不麗,何以威外?”的思想,故北宋時開封的寺院豪華壯麗,僅次于皇宮。
開封相國寺是全國最有名的寺院之一。北齊在戰國信陵君故宅建起建國寺。后毀。唐睿宗再建大相國寺,已頗具規模,宋代又進行擴建,成為開封寺院之首。相國寺雕梁畫棟,金碧輝映,蔚為壯觀。當年寺中有藏經樓,大殿之上,供一尊彌勒像,前樓有五百羅漢。寺院中,遍種花木,僧居鱗次,“其形勢之雄,制度之廣,剞劂之妙,丹青之英,星繁高手,云萃名工,外之稀奇,八方之異巧,聚精會神,爭能決勝,極思而成之也。”(宋白《修相國寺碑記》,引自清代編撰的《新修祥符縣志》卷一百三十四寺觀》)相國寺居京都中心,前有汴河,有名的趙州橋就在相國寺稍西南。每逢廟會,士女如云,人海如潮,熱鬧非凡。
如今的相國寺系清代乾隆年間重建,仍位于開封市中心,座北朝南。進入寺的大門,東側有一乾隆年間鑄的巨鐘,高四米,重萬斤。霜天叩鐘,聲數十里。故有“相國霜鐘”之稱譽。大門迎面就是寺中正殿天王殿,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的塑像。殿周圍由白石欄桿環繞。穿過大殿中的月亮門,即到八角琉璃殿,該殿共有八個飛檐挑角,殿內有游廊環繞的八角亭。亭中站立著一尊高大的千手千眼佛。這尊佛四面相同,有千只手、千只眼,是力量和智慧的象征,系由一棵粗大的銀杏樹雕成,雕刻細致,生動逼真,堪稱世間少有的藝術珍品。八角琉璃殿后面是藏經樓,是珍藏佛經的地方。
開封另一座有名的佛教寺院是開寶寺,建在開封東北角的艮山上。開寶寺內有宋代著名工匠喻浩設計修造的木塔,名開寶寺舍利塔。據說這座塔初建成時,塔身向西北方向傾斜。眾人不解其故。喻浩說:“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歸田錄》卷一)體現構思設計之精巧。后木塔不幸于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被電火焚毀。遂在原址,又建起一座琉璃磚塔,亦稱開寶寺舍利塔。因塔用鐵黑色的琉璃磚建,故又稱鐵塔。鐵塔八角十三層,距地高五十五米,有“天下第一塔”的譽稱。鐵塔高高聳立,如黑色的劍直指碧空。如登塔遠眺,開封全貌盡收眼底:喧囂的鬧市,如茵的碧野,城北滾滾的黃河。鐵塔每層的八個角上,皆系有鐵鈴,共一百零四個,微風吹拂,叮作響,益顯神秘、莊重。建國后,此地辟為鐵塔公園,門向西。進入大門,綠樹掩映,青草茵茵,迎面可見引佛殿,殿內安放宋、金時代的接引銅佛一尊,高五米多,重十二噸。引佛殿南即為鐵塔。塔西有喻浩亭。鐵塔后面有如畫的長廊,長廊環繞碧波蕩漾的湖水。園內綠樹紅花、亭臺樓閣,映襯著高聳入云的鐵塔,令人心曠神怡。
北宋年間,在開封市東南還建有一座天清寺塔,俗稱繁塔。據塔內石刻記載,繁塔高二百四十尺,以帶佛像花紋的青磚建成。繁塔在元、明時期曾遭重創,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鏟王氣”,把原來九層的繁塔鏟掉六層,如今只剩三層。今繁塔高31.67米,但在宋代,繁塔比鐵塔還高。另外,開封還有鐵佛寺、甘露寺、太平興國寺、寶相寺等多座寺院,五十余座道觀及四十余座各種民間廟宇、如文宣王廟,成王廟、城隍廟等。
建國初期,河南全省有佛寺約四百多座,后逐漸廢棄,目前尚存開封相國寺、白衣閣、洛陽白馬寺、少林寺等幾處寺院。河南省佛學會現設開封白衣閣內。
(3) 中州大地佛教石窟林立。佛教傳入中國后,僧俗信徒為做功德,傳播教義,紛紛在山中開鑿石窟,雕造佛像,形成了我國特有的石窟寺藝術。
龍門石窟是洛陽一大名勝,始建于北魏。它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齊名。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二十五里的龍門山中,這里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 ,猶如天然門闕,故又稱伊闕或龍門。北魏帝王崇信佛教。北魏文成帝令沙門在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鑿窟造像,是為云崗石窟。遷都洛陽后,宣武帝又令在洛陽龍門山鑿窟造像。北魏時期曾在二十余年中用人工八十余萬大規模造像,開鑿的主要有古陽洞和賓陽洞兩大石窟群,以立雕和浮雕法造像。這些佛像造型生動,人物面容莊嚴、大方、溫和,衣衫飄動流暢,給人以和藹可親的感覺。龍門石窟經北魏至唐的不斷修造,現存佛龕兩千一百多個、佛像十萬余尊,碑刻三千六百多塊。龍門石窟較敦煌石窟與云崗石窟的優勢是敦煌石窟的佛像多為泥塑;云崗石窟的質料多為易風化的水成巖和沙成巖,很多雕造的佛像已風化剝落;而龍門石窟的石料優良,質地堅硬,造像至今保存完好。建國前龍門石窟中很多精美佛像被不法古董商和外國人勾結盜走,遭到了嚴重破壞。
除龍門石窟,今河南境內還有多處石窟,如:鞏縣石窟。鞏縣縣城西北二點五公里寺灣村洛河北岸的斷崖上有一石窟群,現存洞窟五個,始鑿于北魏末年。西部還有一些唐代小龕。共有像龕八十七個。偃師水泉亦發現一處大型石窟。此窟共有近七十個小龕及千佛兩區。全部石龕中均為二佛并主,無弟子、脅侍菩薩、金剛力士和飛天的形象。兩個千佛區,第一區橫向二十六排,每排九身,共有石佛二百三十四身。第二區已殘。在浚縣東南的大伾山東麓,依山雕造了一尊高二十多米的坐佛像,即浚縣大石佛。大石佛頭飾螺髻,右掌高舉似在說法。這里原來還有一座七層佛樓,現僅存三層。有研究者認為,大石佛開鑿于北齊,成像于唐初。浚縣大佛為河南一重要佛教名勝,每年到浚縣大佛處進香的香客絡繹不絕,石佛處也定期舉行廟會。安陽靈泉寺亦是一處較大的石窟。有窟龕二百多個,其中大留圣石窟和大柱圣石窟為最大。大留圣石窟坐東向西,窟內有坐佛三尊,中為釋迦佛,東面為盧舍那佛像,北面為阿彌陀佛。大住圣石窟規模同樣宏大。據《安陽縣志》記載,大留圣石窟開鑿于東魏武定四年,為當時著名高僧道憑主持。此外還有安陽小南海石窟、林縣谷千佛洞石窟、方城古襄州摩崖造像、密縣石窟。這些石窟大部分開鑿開北魏至唐代。由于中州地區是佛教傳布的中心,又是中世紀的京都所在,故在河南境內的山崖上留下了依國家之力鑿造的眾多石窟寺,宏偉的石窟寺藝術反映出當年帝王崇尚佛教倡皈佛教的實況。
上一篇:三秦文化·宗教·佛教文化
下一篇:貴州文化·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信仰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