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
位于四川東部,距重慶162公里,距成都272公里。大足縣內(nèi)有規(guī)模較大的石刻十余處,已對外開放四處。寶頂、北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寶頂山,又名香山,距縣城15公里,有公路通達。寶頂山是南宋名僧趙智鳳歷七十余年主持建造的大型密宗道場。元、明時期雖幾經(jīng)兵燹,但石刻至今完好。寶頂石刻以大佛灣為中心,沿馬蹄形的自然巖壁開鑿而成,有摩崖造像近萬尊。整個造像如展開的長卷圖畫,有計劃、有組織地布局,并揉合力學、采光、排水等科學原理于造像之中,造型優(yōu)美,內(nèi)容豐富,民族化、世俗化突出。尤以舉世無雙的千手觀音和長達31米的臥佛著稱。北山,又名龍崗山,位于城北2公里。北山是唐末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屯兵貯糧的要塞,也是他首開石刻造像之地,后經(jīng)五代、兩宋,雕刻日多,歷時二百五十余年,遂成當今規(guī)模。北山佛灣一字排列,造像七千余尊,多為許愿還愿者雕就,形成了個體造像多的特點。主要石刻有補唐史之遺缺的韋君靖碑,宋代書法家蔡京碑刻,“環(huán)宇間僅此一刻”的古文孝經(jīng)碑,有中外著名的“轉(zhuǎn)輪經(jīng)藏”造像和被稱為“東方維納斯”的普賢像等。南山,又名廣華山,位于大足城南兩公里,是道教石刻造像的集中區(qū)。始于北宋,延至明、清,有三清、圣母飛龍等造像五百余尊,以及“三清殿”、“太清亭”、“真武洞”和具有史料價值的《何光震碑》等。南山道教像服飾華美,對研究傳統(tǒng)民族服飾有重要參考價值。石門山造像始于北宋,是儒、釋、道三教俱有的造像區(qū)。有神仙玉皇,佛爺菩薩,天子僚臣三百多尊。造像藝術居唐宋過渡時期,可窺中國雕刻技法演變相承之軌,山上有圣府洞古廟一座。
[古詩文賞析] 過 分 水嶺唐·溫庭筠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
詩中所寫的分水嶺,大約是嶓冢山。這是秦蜀或秦梁間往來必經(jīng)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徑稱分水嶺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首句就從溪水寫起。溪水是沒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這條溪水,卻又似乎有情。在這里,“無情”是用來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圍繞著它來具體描寫的。“似”字用得恰到好處,它暗透出這只是詩人時或浮現(xiàn)的一種主觀感覺。換成“卻”字,便覺過于強調(diào)、坐實;改成“亦”字,又不免掩蓋主次,使“無情”與“有情”平分秋色 ,只有這個“似”字,語意靈動輕妙,且與全詩平淡中見深情的風格相統(tǒng)一。這一句在點出“有情”的同時,也就設置了懸念,引導讀者在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敘事,暗點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 嶓冢山是漢水與嘉陵江的分水嶺,因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達嶺頭。山路蜿蜒曲折,緣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這溪水一直在自己側(cè)畔同行。其實,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總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雖不斷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聲卻一路伴隨。因為深山空寂無人,旅途孤孑無伴,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變得特別親切,仿佛是有意不離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動身姿的清脆聲韻來慰藉旅人的寂寞。我們從“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體味到詩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見出。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與日俱增,因此當?shù)巧蠋X頭,就要和溪水分頭而行的時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別之情。但卻不從自己方面來寫,而是從溪水方面來寫,以它的“惜別”進一步寫它的“有情”。嶺頭處是旅途中的一個站頭,詩人這一晚就在嶺頭住宿。在寂靜的深山之夜,耳畔只聽到嶺頭流水,仍但潺湲作響,徹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這個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話別。這“潺湲一夜聲”五字,暗補“三日同行”時日夕所聞。溪聲仍是此聲,而當將別之際,卻極其自然地感覺這溪水的“潺湲一夜聲”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別之聲。在這里,詩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嶺的自然特點,由“嶺頭”引出旅人與溪水的“分頭”,又由“分頭”引出“惜別”,因惜別而如此體會溪聲,聯(lián)想的豐富曲折和表達的自然平易,達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寫到這里,溪水的“有情”已經(jīng)臻于極致,詩人對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劉學鍇)
[現(xiàn)代散文] 云崗石刻古樸渾厚,龍門石刻精神飽滿。云崗、龍門的顏色是灰黑色,石質(zhì)比較粗疏,易風化。云崗風化得很厲害,龍門石佛的衣紋也不那么清晰了。云崗是北魏的,龍門是唐代的。大足石刻年代較晚,主要是宋刻。石質(zhì)潔白堅致,極少磨損,刻工風格也與云崗、龍門迥異,其特點是清秀瀟灑,很美,一種人間的美,人的美。
有人說佛像都是沒有性別的,是中性的,分不出是男是女。也許是這樣吧。更恰切地說,佛有點女性美。大足普賢像被稱為“東方的維納斯”,其實是不準確的。維納斯就是西方的,她的美是西方的美。普賢是東方的,他的美是東方的美。普賢是男性(不像觀音似的曾化為女身),咋會是維納斯呢?不過普賢確實有點女性,眉目恬靜,如好女子。他戴著花冠,尤易讓人誤會。
“媚態(tài)觀音”象一個腰肢婀娜的舞女。不過“媚態(tài)”二字不大好,說得太露了。
“十二圓覺”衣帶靜垂,但讓人覺得圓覺之間,有清風滾動。這組群像的構思有點特別,強調(diào)同,而不強調(diào)異,十二尊像的相貌、衣著、坐態(tài)幾乎是一樣的。他們都在沉思,但仔細看看,覺得他們各有會心,神情微異。唯此小異,乃成大同,形成一個整體。十二圓覺的門的上面鑿出橫方窗洞,以受日光,故室內(nèi)并不昏暗。流泉一道,涓涓下注,流出室外,使空氣長新。當初設計,極具匠心。
我見過很多千手觀音,都不覺得怎么美。一個人肩背上長出許多胳臂和手,總是不自然。我見過最大的也是最好的千手觀音,是承德外八廟的有三層樓高的那一尊,這尊很高的千手觀音的好處是胳臂安得比較自然。大足的千手觀音我以為是個奇跡。那么多只手(共一千零七只),可是非常自然。這些手是怎樣從觀音身上長出來的,完全沒有交待,只見觀音身后有很多手。因為沒法交待,所以干脆不交待,這辦法太聰明了!但是,你又覺得這確實都是觀音的手,菩薩的手。這些手各具表情,有的似在召喚,有的似在指點,有的似在給人安慰……這是富于人性的手。這具千手觀音的美學特點是把規(guī)整性和隨意性結(jié)合了起來。石刻,當然是要經(jīng)過周密的設計的,但是錯落參差,不作呆板的對稱。手共一千零七只,是個單數(shù),即此可見其隨意性。
釋迦牟尼涅槃像(俗謂臥佛),佛的面部極為平靜,目微睜(常見臥佛合目如甜睡),無愛無欲,無死無生,已寂滅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功德,至最高境界。佛像很大,長三十余米,但只刻了佛的頭部和胸部,肩和手無交待,下肢伸入巖石,不知所終。佛前刻了佛弟子約十人,不是站成一排,而是有前有后,有的向左,有的向右,弟子服飾皆如中土產(chǎn);有一個斜頭卷發(fā)的,似西方人。弟子面微悲戚,但不像有些通俗佛經(jīng)上所說的號啕辟踴。弟子也只露出半身,腹部以下,在石頭里,也不知所終。于有限的空間造無限的境界,大足的佛涅槃像是一個杰作!
(汪曾祺)
上一篇:描寫《大王洞》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大龍山》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