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文學理論精華·文學的風格
劉勰分析風格問題,出發點比較高。他是從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結合上來探討風格的?!扼w性》篇提出:“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庇捎谧骷宜枷敫星榈氖惆l而形成一定的藝術形式,作品的情志和文辭相一致,才能形成作品的風格。文學風格和作家個性不可分,“各師成心,其異如面”。劉勰發展了曹丕的“文氣”說,但他并沒有過分強調作家的先天因素,而是結合作家所受的社會影響,來看待文學風格的形成。他說:“然才有庸雋,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云譎,文苑波詭者矣。”此處指出的四個方面: 先天的“才” (才華)、“氣”(氣質),后天的“學”(學識)、“習”(習染,熏陶),都是形成作家風格的重要條件。這樣,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積累,作家的風格也就千變萬化。他認為:“八體屢遷,功以學成”,不管各種風格如何變化,經過苦練就能夠形成。
他主張文學風格應當多樣化: “故宜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边@里說的“摹體”,就是指學習多種風格。他把“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當作“文之司南”——文學創作的指南針來加以肯定。這說明劉勰對文學風格多樣化的重視。
《定勢》篇在論證作品的氣勢時,也曾精辟地分析過文學風格問題。它提出的 “熔范所擬,各有司匠”,和《體性》篇所說的“各師成心,其異如面”,在理論脈絡上是互為聯系的。它也曾強調過文學風格多樣化:“然淵乎文者,并總群勢;奇正雖反,必兼解以俱通;剛柔雖殊,必隨時而適用。”這里提出的作家要學習各種不同風格,作到“兼解以俱通”,和《體性》篇說的“摹體以定習”,在理論上是互相呼應的。
上一篇:劉學·文學理論精華·文學的鑒賞和批評
下一篇:簡牘學·創立期(二十世紀初)·斯文·赫定與樓蘭簡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