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屈為伸: 孫權向魏稱臣》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文帝的弟弟鄢陵侯曹彰、宛侯曹據、魯陽侯曹宇、譙侯曹林、贊侯曹袞、襄邑侯曹峻、弘農侯曹干、壽春侯曹彪、歷城侯曹徽、平輿侯曹茂都進爵為公;改封安鄉侯曹植為甄城侯。
當初,文帝要大臣們分析劉備是否會為關羽報仇,進攻孫權,大臣們都議論說:“蜀是小國,名將只有一個關羽,他戰敗身亡,軍隊被消滅,蜀國正處在擔憂和恐懼之中,不會再出兵了。”只有侍中劉曄說:“蜀雖然地界狹窄,國力軟弱,但劉備企圖依靠威武加強自己,勢必要出兵,以表明他的力量強大有余。況且關羽和劉備,名義上是君臣,恩情卻如同父子;關羽被殺,不能出兵為他報仇,也不合善始善終的禮義。”
八月,孫權派使者向魏稱臣,奏章言辭謙卑,還將于禁等人送還。朝廷大臣都表示祝賀,唯獨劉曄說:“孫權無故向我投降,一定是內部發生危機。前不久,他偷襲并殺死了關羽,劉備必然會出動大軍討伐他。孫權外部有強大的敵寇,部屬心情不安,又恐怕我們乘機進攻,所以獻上土地請求投降,一可防止我們進兵,二可借助我們的援助,加強他自己的地位,迷惑他的敵人。如今天下三分,我們占有全國土地的十分之八,吳和蜀各自僅保有一個州的地域,憑恃險要,依托長江大湖,有急難時互相援救,這樣才對小國有利。我們應大舉進兵,直接渡江襲擊孫權。蜀從外部進攻,我們從內部偷襲,不出十天,吳必亡。吳滅亡,蜀的勢力也就孤單了,即使將吳的一半割讓給蜀,它也不會存在很久,何況蜀只得到吳的邊遠地區,我們卻能得到吳的本土。”文帝說:“有人投降稱臣,我們卻討伐他,會使天下愿意歸附我們的人產生疑心,不如暫且接受吳的歸降,襲擊蜀的后路。”劉曄說:“我們距蜀的路途遠,但靠近吳,蜀知道我們向它進攻,便退軍回守,我們難以制止它。如今劉備已經憤怒,出動大軍攻擊東吳,聽說我軍伐吳,知道吳必亡,將會很高興地迅速向吳進軍,同我們爭奪、分割吳的疆土,而決不會改變計劃,抑制自己的怒火去救援吳。”文帝不聽,接受了東吳的歸降。
于禁的頭發胡須全都白了,面容憔悴,見到文帝,哭泣著下拜叩首。文帝以荀林父、孟明視的故事做比喻安慰他,任命他為安遠將軍,要他北到鄴城去拜謁曹操的陵墓高陵。文帝事先派人在陵園的屋子里畫上關羽得勝、龐德發怒、于禁投降的壁畫。于禁看到這些畫,慚愧悔恨,患病而死。
十九日,文帝派太常邢貞帶策命,封孫權為吳王,為表示尊禮,加賜九錫,劉曄說:“不可以封孫權。先皇帝曹公征伐天下,已經擁有全國領土的十分之八,威德震動海內,陛下接受漢朝皇帝的禪讓,真正做了皇帝,威德符合天地的愿望,聲名遠播四方。孫權雖有雄才大略,只不過是漢朝的驃騎將軍、南昌侯而已,官品很低,權勢卑下,其屬民都有畏懼我中原朝廷之心,很難強迫他們合謀共事。我們不得已接受他的歸降,可以晉封他將軍的稱號,封他為十萬戶侯,卻不能一下子封他為王。王和皇帝相比,只相差一級,所使用的禮樂、服飾、車馬的等級也很混亂。孫權僅被封為侯,江南的士人、百姓和他便沒有君臣的名分。如果我們相信他的假投降,就大大晉封他,尊崇他的地位,給他加上王的稱號,使江南人和他確立君臣的關系,這是為猛虎加上雙翼! 孫權既然取得了王的地位,迫使蜀軍退走之后,外表上遵守禮節,服從朝廷,使人們都知道這件事; 實質上對朝廷無理,以激怒陛下;陛下如果發怒動火,出動大軍征伐他,他便委屈地對屬民說:‘我們委身于朝廷,不愛惜珍珠寶物,按時貢獻禮物,不敢違背臣下對皇帝的禮節;但朝廷卻無緣無故地征討我們,一定要消滅我們的國家,俘虜我們的人民去作他們的奴仆和婢妾。’吳的民眾便不會不相信他的話。相信這種話而感慨、憤怒,君臣上下一心,戰斗力就會增強十倍。”文帝仍然不聽。曹魏的將領認為吳已經歸附,便放松了對吳軍的守備,只有征南大將軍夏侯尚進一步加強了防務。山陽人曹偉,一向因才智而聞名,知道吳歸附曹魏,便以平民的身份寫信給吳王孫權,要求給他一些財物,用來賄賂京城的官員,文帝知道此事后,下令將曹偉處死。
開始,文帝要任命楊彪為太尉,楊彪推辭說:“我曾經做過漢朝的三公,遇到社會動蕩,對漢朝不能有一尺一寸的幫助; 如今再做魏的臣子,對國家選用人材來說,也不光彩。”文帝這才沒有任用他。冬季,十月初二,大臣早晨上朝,文帝特地要楊彪上前,以賓客的禮節對待他; 賜給他延年杖,倚靠身體的小幾,允許他穿布制的單衣,戴平常用的皮弁上朝;任命他為光祿大夫,品級為中二千石;朝見時,班位僅次于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特許他在門前施用“行馬”,自行設置吏員和士卒,以示優待和尊崇。楊彪在八十四歲時去世。
因為糧價太高,文帝下令停止使用 “五銖錢”。
邢貞抵吳,吳的大臣認為孫權應自稱上將軍、九州伯,而不應接受曹魏的封號。吳王孫權說:“從古至今,尚未聽說過九州伯這一稱號。從前沛公劉邦也曾接受項羽封給的漢王,這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又有什么損害!”于是孫權決定接受曹魏的封號。吳王至都城的亭舍等侯邢貞,邢貞進門不下車。張昭對邢貞說:“沒有不恭敬的禮節,也沒有不被實行的法令。而閣下敢于妄自尊大,是不是以為江南人少力弱,連一寸兵刃都沒有!”邢貞當即迅速下車。中郎將瑯邪人徐盛憤怒地看著其他將領說:“我們不能拼出性命為國家兼并許都、洛陽,吞并巴、蜀,卻使君王與邢貞結盟,難道不羞辱嗎?”說著便淚流滿面。邢貞聽到這些話,對隨從說:“東吳有這樣的將相,不會甘心久居人下的。”
吳王派中大夫南陽人趙咨入朝致謝。文帝問他: “吳王是什么樣的君主?”趙咨回答: “是個聰明、仁厚、智慧、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文帝問何以見得,趙咨對他說:“從平民百姓中選拔魯肅,委以重任,可說是聰;從行伍中提升呂蒙,任為統帥,應該說是明;俘獲于禁而不加害,是他的仁厚;奪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他的智慧;僅占據荊、揚、交三州之地,卻準備奪取天下,是他的雄心;屈尊而向陛下稱臣,這是他的謀略。”文帝又問:“吳王很有學問嗎?”趙咨說: “吳王有戰船萬艘,軍隊百萬,任用賢能,志在治理天下,閑暇時則博覽經典,披閱史籍,吸收書中的精華奇妙之處,而不仿效迂腐書生的作法,只在書中尋章摘句做文章。”文帝問:“吳可以征服嗎?”趙咨回答說:“大國有征討小國的軍隊,小國則有充分的防備。”文帝接著問:“吳抗拒魏有沒有困難?”趙咨對答說:“吳有大軍百萬,有長江和漢水護城,還有什么困難!”文帝問:“吳像你這樣的人才有幾人?”趙咨回答道:“特別聰明通達的人,有八、九十位;像我這樣的人,車載斗量,數不勝數。”
文帝派使臣要求吳進貢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鴨、長鳴雞。吳的大臣們說:“荊、揚二州,按照常規向朝廷納貢,魏所要珍玩寶物,不合乎禮制,不應該給他。”吳王說:“我國正在和西北的蜀相對峙,江南的民眾百姓,都依賴魏的支持保全自己。它所要求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如同石塊瓦片,我沒有什么可吝惜的。況且曹丕仍在守喪期間,卻要求我們奉獻這么多珍玩寶物,還怎么能和他談禮儀呢?于是,按照要求如數獻上。
吳王立兒子孫登為太子,為他精心選擇了師、友: 任命南群太守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綏遠將軍張昭的兒子張休、大理吳郡人顧雍的兒子顧譚、偏將軍廬江人陳武的兒子陳表四人都為中庶子,在家為孫登講解詩書,外出則教導騎射,這四個人被稱為四友。孫登接待屬下時,只簡略地依照平民之間的交往禮節。
文帝要封吳王孫權的兒子孫登為萬戶侯,吳王以兒子年幼為由,上書推辭;接著又派西曹掾吳興人沈珩入朝道謝,還獻上了江南的特產。文帝問沈珩:“吳是否懷疑我們會向東發動進攻?”沈珩回答:“不懷疑。”問:“為什么?”答:“相信憑借我們以前的盟誓,兩國言歸于好,所以不懷疑; 即使魏破壞盟約,我們也早有準備。”又問:“據說吳的太子將要來,這消息是否屬實?”沈珩答道:“我在東吳,既不上朝,也不參加宴會,還未曾聽到這種議論。”文帝對他很友好。
吳王和臣下在武昌釣臺上飲酒,酩酊大醉,令人把水灑在大臣身上,使他們清醒,吳王說:“今日暢飲,不醉倒在釣臺上,我們不停杯!”張昭板著面孔、一言不發地出去,坐在車子里。吳王派人將張昭叫回來,對他說:“大家不過是共享歡樂,您為什么發怒?”張昭回答說: “以前商紂王作糟丘和酒池,通宵飲酒,當時也以為很快樂,沒想過有什么不好。”吳王深感慚愧,一言不發,停止了酒宴。
一次,吳王和大臣飲酒,親自起身行酒勸飲,虞翻裝醉倒地,吳王過去后,他又坐了起來。吳王大怒,手握寶劍要刺虞翻,在座的臣僚無不大驚失色。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吳王,勸諫說:“大王在酒過三杯之后,要親手殺死賢能之士,即使虞翻有罪,天下又有誰知道?況且大王因為能夠招賢納眾,才使四海之內的人仰慕; 如今卻一朝之間毀掉自己的聲譽,可以嗎?”吳王說: “曹操尚且殺了孔融,我殺個虞翻又算得了什么!”劉基說: “曹操輕率的殺害士人,因而受到天下人的譴責。大王推行德性、禮義,要和堯、舜比高下,怎么能夠把自己和曹操相提并論呢?”虞翻這才免去了一場災禍。吳王也因此向手下人命令: “從今后,凡我在酒后下令殺人,都不得執行。”劉基是劉繇的兒子。
劉曄洞若觀火,高瞻遠矚,分析事態,能清理端緒;制定對策,能把握要害。吳蜀交惡,兩敗俱傷。借力打力,削弱敵勢。曹丕見不及此,坐失良機。
孫權能伸能屈,深明形勢,氣度博大,納諫如流。君臣以誠相待,同仇敵愾。具備韜略家的的良好氣質。
上一篇:《以守為攻,以法為令》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以屈求伸,聯蜀抗魏》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