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概論:性質與功能·哲學基礎: 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一個含蘊極廣的概念。就廣義而言,“天”是用來指整個自然界。這個自然界,或者說“天”,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并非像近代科學的“客觀性假定”中那樣是無意志無情感、可認識改造的客體;而是一個有意志情感、無法徹底認識、只能順應其“道”與之和睦共處的龐大神秘活物。所有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的大道理,最終都可歸結為一點:人如何與天共處,即如何知天之意、得天之命,如何循天之道,邀天之福。
人格化的天這種觀念深入古代中國各階層人士心中,連普通老百姓也不例外。詩圣杜甫有“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之句,關漢卿筆下更有《感天動地竇娥冤》之怨;項羽兵敗垓下,有“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之憾(《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此類例子古籍中隨處可見,無煩多舉。又成語中也可看到大量這類例證,其中所反映人格化之天的觀念,自然更為普及而深入廣大群眾心中: 痛恨正義不得伸張曰“蒼天無眼”;綠林好漢殺富濟貧曰“替天行道”;祝福男女佳偶曰“天作之合”。凡此種種,皆可視為“大人”、“君子”所言天命、天意之普及版,構成古代中國天學所處文化背景的組成部分。
天命的觀念,為儒家政治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古代天學之間的關系,又較前述諸觀念更為密切??疾烊寮医浀洹对姟?、《書》、《春秋》等可知,在正統的儒家看來:①天命可知;②天命會改變;③天命歸于“有德”者。因此,王孫滿以“周德雖衰,天命未改” 為由拒絕回答楚王問鼎之輕重大小這一覬覦王位的不臣行為(事見《左傳》宣公三年)。上述意義上的天命,是作用于人間社會治亂、王朝興衰這類大事的,并不管個人的窮通禍福。但對于一身系天下興亡的重要人物而言,天命仍有作用,《論語》中孔子就屢次談到這一觀念。所以,無論王朝的統治者如周文王、武王,還是“君子”如孔子,最關心的是天命的變化轉移。那么天命究竟如何變化轉移呢?從理論上說,它歸于 “有德者”。而 “有德者” 必得“民心”。這就是所謂的“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有趣的是,這種將天命與民心等同、天意與民意等同的理論,既為強奸民意者開了方便之門,也為為民請命者提供了一種理論基礎。
統治者為了宣示自己是天命所在,必須依賴于天學。儒家之論天命與天意,基本上只在其存在、重要性及政治意義這樣一個層面上。而具體的實施、理解、解釋天命,那就只能求諸建立在上述理論基礎之上的星占學。在星占學家看來,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這一幅宇宙圖景是完備、具體和生動的,上天對人間事務的反映也是道德至上、賞善罰惡的。在古人看來,上至日月星辰、怪云變氣,下至鳥獸通靈、山崩河逆、靈芝仙草等等怪異現象都與社會安危治亂有關;人間男女之間的和諧與否也和天災人禍、為政之道息息相關?!疤臁?已擴大到整個自然界。
上一篇:四史學·《史記》研究史略·臺灣《史記》研究概況
下一篇:音樂學·隋唐的音樂活動·唐代樂書中的音樂學成果